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53章 百万贯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53章 百万贯(第2/2页)

释然:“郎君来自关西,不同的物事在各地有不同的名字,这事也是常有的。”

    “本地管这叫‘仿单’,通常是夹在货品里一起送出来的。”

    明远看着他手中的那张“仿单”,只见最上方印着一行大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是一个“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两侧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计”,这是在为购货者指明方向了1。

    再向下看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明远不懂“兴贩”和“加饶”的意思,问了史尚才知道,“兴贩”就是批发的意思,如有批发,便能打折。

    这张仿单表面有折痕,看起来像是包在盒子外面的。大约这店铺出售盒装的细针,然后将仿单裹在盒子外面。

    当然,这仿单也都能是放在贩卖布匹布料,甚至是香粉胭脂的店铺里,主顾购入货品时顺手将拿上一张——算是“联动营销”?

    明远在史尚的指点下,看了不少类似的仿单,有药铺、家具、镜子、雨伞……各种品类。

    难怪这汴京的刻印坊不愁没生意,没有一家愿意出售的。

    “史尚,你知道这仿单是用什么版印出来的吗?”

    明远存心考考身边的这位“通”。

    史尚则胸有成竹地回答:“有的是铸铜版,有的是雕木板。”

    明远给了史尚一天的时间去了解汴京城中的刻印生意,史尚也利用这一天时间,跑遍了所有的刻印坊,成为汴京刻印界的“通”。

    明远点点头,对史尚的表现很满意。

    他想了想,接着问:“我如果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需要准备什么?”

    史尚惊讶地张开了口,却一时没能说出话。

    明远想要买一家刻印坊不成,马上就转变思路,想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这样跳跃的思维是史尚万万没料到的。

    但史尚马上调整过来,略略思考,就回答:“您需要有经验的刻印匠人,要有一间足够大的院子,有至少一名管事,能够充当账房的。另外您需要有上门来刻印的主顾……”

    “主顾?”

    明远闻言一笑,心想:苏轼不就是一个大主顾吗?

    史尚见明远的表情,知他胸有成竹,便不再多说。

    “需要官府核准吗?”明远又问。

    史尚不愧是“通”,对此非常确定:“不必,只是开业需要在开封府备案即可。”

    “那就好,”明远笑着点头:“你去物色院子和管事。刻印匠人那边,我来想办法。”

    明远早在来汴京之前,就想过要把京兆府的刻印坊搬到汴京。

    但京兆府作坊那里,工匠们多是本地人,拖家带口的,不便离开。再加上刻印坊的生意已经上了正轨,明远也不好强求,只留了话,说是向来汴京的话就来,到京城就上牙行打听他。

    此外,明远拜托了与东南一带有生意往来的绸缎庄掌柜,托人寻访毕昇。

    他不记得多少毕昇生平,甚至不知道毕昇现在是否在世。茫茫人海中,仅凭名字和职业寻人,就好像是大海里捞针,权且试一试。

    谁知明远下定决心要自己办刻印坊的第二天,有人找上了门。

    “郎君,门外有一人,自称姓毕,求见郎君。”

    随宅院一道“租赁”而来的门房姓万,明远跟着宅院里的其他人一道,喊他“老万”。

    明远点点头,要老万将人引进来。

    “见过明郎君。”

    进屋的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颇有风霜之色,两鬓已经花白。

    明远连忙上前,与来人见礼,问起对方的姓名,来人答道:“老汉名叫毕文显。听说明郎君在寻访先祖父?”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