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穿越考科举》 90-100(第18/59页)

能说。

    放在外面,估计要被鄙视了。

    谁能猜中啊?

    想什么呢!

    如果科举题目真的那么容易猜,他们还苦学做什么,只要猜考题就好了啊。

    纪元放好卷子,准备答题。

    他此刻心情起伏并不大。

    压中考题又如何,该怎么写文章,还是要怎么写的。

    如若文章不够好,提前知道题目也是无用。

    说起来,还是乡试前的进士夫子告诉他们这个方法。

    他也只是优化了那么一点点。

    会试《四书》第一题。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此句出自《大学》,必考科目。

    而这句话也不陌生。

    但考试题截取了一部分,为人臣前面还有一部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国君要仁爱,臣子要恭敬,子女要孝顺,父亲要慈爱。

    考卷上,说君,说父,都不妥当。

    所以前一句后一句都给删掉,只强调当臣子,但儿子应该怎么做。

    此题纪元就压中了。

    如果答此题,自然不能只看着一句。

    说起来也分考试。

    如果童试来答,那就这一句答即可。

    乡试来答,肯定要前后来看,再给出自己的想法。

    会试再答,既然要看前后文章内容,还要说出其中典故。

    此句再前面,还引用了诗经的典故,以及孔子对诗经内容的看法。

    《诗经》里讲,天子都城周围,就是百姓们住的地方,就像鸟儿栖息在山丘的一角一样。

    孔子对此评价:“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意思是,鸟都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人为什么不知道的。

    此话自然是“尊尊”的意思,再次强调尊卑之分。

    后面继续讲《诗经》中夸周文王,说他为人光明磊落,光明正大。

    接着,便是考题,为人君那些话。

    总的看下来。

    几乎从哪个方向解读都可以。

    最开始,就讲尊尊,从人就该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再到讲君臣父子应该怎么做。

    这是从小的方面解读。

    而从大方面来看,此章在解释大学开篇的“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所要做的。

    《朱子类语》也对此章有过看法,朱子讲:“至善一章,功夫都在切磋琢磨上。”

    总之解释之后,非常赞同这一章的内容,说这是精益求精,非常精密了。

    孔子强调了尊尊,朱子讲此章极为精密。

    故而此句基调已定。

    但不好定夺的是,前面讲君臣父子已经怎么做。

    考题偏偏把君父的要求删了,只保留了臣子跟孩子的要求准则。

    所以要如何答?

    这又要想到另一个方面,《孝经》。

    纪元自然学过孝经,也考过孝经。

    当时讲,孝经名字带着孝字,但整篇内容看似是在写孝道,实际在写忠君。

    这便能用到此处。

    纪元作为一个无情的答题机器,此刻难得不想动笔。

    因为这题目太双标了,也太让人不爽了。

    这就跟断章取义一样。

    明明人家原文对君臣父子都有要求。

    比如论语里的,父母在,不远游。

    很多人会拿这句话来约束孩子,但很多人之后才知道,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把后者去掉,就像是告诉对方,你不能出门。

    把后者加上,又变成,你不能随便出门,要有目标再说。

    而这四书第一题,差不多也是此等做法。

    只强调臣子跟儿子的顺从。

    却不强调君父的职责。

    纪元垂眼。

    他有更好答题方向,可此刻却想故意“叛逆”了。

    纪元颇带了些恶趣味,答道:“止于至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窥得一二。”

    直接从大方面说,此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止于至善。

    他根本不从小方面解释,干脆把整章意思单拎出来,这个章节的意思,就是让人追求更高的境界,达到一个完美的世界。

    想要到达,必须细细琢磨,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最后才能看出几分。

    开篇写完之后,纪元又道:“敦仁守义,而协和人自致者,一人如是也,众人亦如是也。”①

    意思是,敦厚,仁爱,正义,在和谐的社会中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大家都这么做,那就可以了吧。

    重点来了,怎么才能做到呢?

    纪元继续答:“而要非去利也,不能怀仁义以有此也?”

    “惟去利,而斗胜攻取值不作。”②

    要怎么做到?

    不去掉功利的心,能做到吗?

    不能,必须要去掉功利之心,这样才能达到目标。

    后面的就更好写了。

    先围绕去利,再把《孟子》里悦与利给扯出来。

    孟子的告子章,写了为人臣不能怀利事君,不能因为利益而侍奉君主,再用孟子给自己做背书,全文的脉络就出来了。

    大概是,想要达到至善,就不能功利。

    这么看,此文章一点毛病都没有,甚至还把忠君的程度给提高了。

    但是需要结合考题来看。

    出题人自己就把此章截了最有利的,把君父的要求全给去掉,难道不功利吗?

    纪元写完,心道,出题人要是能看出来,那他也算没白写,但会试肯定完蛋了。

    如果没看出来,反而赞扬他,那他的讽刺岂不是给瞎子看。

    好难,一时之间,不知道希不希望对方看到。

    算了,该看还是看吧。

    他少见加了情绪做文章,对方没看出来,他觉得很可惜啊!

    至于会试?

    纪元心道,他接下来的考试,估计要放飞一下了。

    怎么放飞?

    还是先看看第二题的题目吧。

    第94章

    第94章

    第二题, 出自孟子。

    文王视民如伤。

    周文王对待百姓,就像对待伤患一样耐心细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