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160-170(第10/24页)
忧虑之事,莫过于乔琰即将进取长安。她已拒绝了骠骑将军之位,与之讲和实无可能。相国大约也不愿与天子同死——此举虽是令对手征战无功,却也让东边那位做梦都该笑醒了。”
董卓点了点头。
人若能活,又哪里会愿意就死。
他也更舍不得放弃皇帝这个筹码。
就算他在长安的处境有些尴尬和狼狈,但也要比早前征讨西凉,处处为人所掣肘的情况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请先生细说。”
贾诩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教相国。”
见董卓露出了个洗耳恭听的神情,贾诩继续说道:“下策,以联合益州牧刘焉拱卫天子为名,趁势霸占汉中,一面扼守陇右与三辅进攻益州要冲,一面以天子之名吞并刘焉势力,直到全据益州。益州险塞沃土,其中羌人虽称蛮夷,却与凉州羌民同属善战之人,相国若要拉拢,该当驾轻就熟才是。待兵精粮足之时,再图谋还击就是。”
“乔烨舒之根基乃是并州,以其底蕴实力尚无法全据关中,更给了相国重回的机会。”
董卓将此言消化下去后,迟疑问道:“若真如先生所言,这好像并不是下策?”
这听起来也不失为良策啊?
贾诩笃定回道:“不,这确实是下策!益州之地,兵尚难出,何况是天子政令!若天子之诏不能传遍四野,皇室恩德限于一州之地,相国的奉天子令不臣之举,就是个笑话。”
董卓怔楞了片刻,“先生说得是,此举不可轻为。”
贾诩继续说道:“中策,联合荆州牧刘表,击退孙坚与朱儁,借道荆州直取扬州。袁术与庐江太守相斗正酣,陆康尊奉西面天子,可为相国之援,袁术久攻庐江不下,正是兵力疲敝之时,若能合相国与刘表之力破袁术夺扬州,定都秣陵,未尝不是取生之道。”
“昔年秦始皇东巡至秣陵,有道人称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气,因而掘断连冈,堑凿北山,将金陵改名为秣陵,可见此地正是王业东兴之地。”
董卓目光一亮。
这个建议,听起来也很有诱惑力啊……
可他刚想问为何这只是个中策,又听贾诩说道:“然荆州刘表,昔年可单骑入荆州,气量非等闲,卧榻之侧有此人在,与乔琰在侧又有何异?且长江天险看护秣陵,却也阻断了北上之路,扬、交二州民又不足,往后南北之争必定势穷,故而此为中策。”
董卓听到这里已忍不住屈身向前,“敢问先生,何为上策?”
下策和中策,在贾诩的侃侃而谈中,让董卓已听得入神。
他实在是很想听听贾诩会拿出什么上策来。
却只听他吐出了四个字,“按兵不动。”
若没有那下中两策,而是直接听到这四个字,董卓只怕当场就要怀疑贾诩是被乔琰派过来的卧底,气恼之下将人赶出去。
按兵不动?
这也是能随便按兵不动的吗?
贾诩面上的神情依然沉静自若,仿佛未见董卓目光中的质疑之色,解释道:“相国觉得,若是将乔琰在半月之内出奇兵、连克马腾韩遂之事告知于邺城的袁绍,他会是何种反应呢?若是再告知于他,韩遂的金城刚被围攻起来第二日,韩遂的脑袋就被他的部从砍了送给乔琰,他又会是何种反应呢?”
董卓面上闪过深思之色,只听得贾诩的声音在殿中回响,“袁绍原本或许会觉得,乔琰领并州之军,在凉州人生地不熟,进军速度必然极慢,哪怕先有高平为据点,要拿下马腾韩遂也非一年半载之功,届时他必已依托天子之命壮大己身了。”
韩遂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根本没防备到乔琰甚至还有空先取马腾,再入金城。
但事实已经证明,实在不能小觑这位并州牧的本事。
哪怕她到如今也还没到二十岁!
“现在凉州已平,袁绍可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位文治武功都非同寻常之人成功救驾。有韩遂之死的例子在前,也难保下一个被送人头的,就会是您董相国了。届时乔并州不费吹灰之力入主长安,奉天子之命东进,袁绍危矣!”
董卓很难不在贾诩这句话中想到,他其实处境比韩遂还危险。
韩遂是先被斩断了臂膀困守于金城,他的手下不想跟着他一起死,才会落了这个下场。
他董卓所把控的长安城里,反对他的人更不在少数。
好在,正如贾诩所说,他与袁绍也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若是袁绍不想让乔琰更进一步胁迫到他的处境,在时局变换之中,袁绍他还真是要为董卓考虑一二!
贾诩又道:“那袁绍四世三公之家,又有邺城朝廷为依托,若是想要给乔琰制造麻烦,可要比相国容易得多吧?”
这还真不算是看不起董卓,而是个大实话。
董卓当即拍了板,“就听先生的,据守三辅之余,告知袁绍凉州战况,让他来替我们做刀。”
当然,这个告知不能是董卓直接写个什么求援信,而得是某个身在长安朝廷却心向于邺城那位的,来上一出主动报信,这样就更加稳妥了。
只是董卓安排人手的时候,心中不免考虑起了一个问题——
倘若他没记错的话,袁绍这家伙在乔琰这里吃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万一他对此有了什么心理阴影而不敢出手怎么办?
再或者,这人哪怕加上了这种煊赫的家世,如今还手握天子,折腾出来的举动也让乔琰可以轻松地见招拆招,又该怎么办?
但想想他反正还有中下两策的退路,便没更改这个决定。
董卓并不知道的是,乔琰也挺担心第一个问题的。
所以她思量再三,决定再补一刀。
袁绍收到了凉州的消息,刚听着手下谋士审配建议,不要急于给乔琰找麻烦,一面容易给人留下话柄,一面也让董卓渔翁得利,就听有人来报,乔琰着人给他送了一封信。
他展信便见,这信上只有一句话——
【一年已至,军粮何在?正欲长安救驾,速还。】
165. 165(一更) 沮授之谋
还粮?
袁绍这么仔细一盘算,发觉还真到了要还那五万石军粮的时候。
因着迁都、剿匪的各种事宜,袁绍几乎都要忘记了,酸枣联军征讨董卓其实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从并州借用来的军粮也确实是在去年六月送到的。
距离如今,真已是整整一年了。
不,甚至还多了几天。
若按照乔琰当时提出的算法,袁绍还得再还上那么几十上百粒麦子。且遵循着当时的还债条例,袁绍应当要将这百粒麦子亲自数给乔琰看。
换成是其他人提出的这个要求,袁绍说不定还觉得这就是个促狭调侃的话而已。大家都已各自坐到这等权重高位上了,怎么都不应当再兑现这等混账的附加条件。
可偏偏,对面是乔琰。
按照她那行事方式,她是真有可能这么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