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180-19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180-190(第4/27页)

凉州一样羌胡与军阀混战,不像是青州冀州一样有黄巾作乱,但在如今的局面下,当政太守无为,庸庸碌碌,就是最大的问题。

    郭嘉在指挥着管亥护送郑玄到并州的路上,能自如地从济阴、陈留穿过,已是个佐证。

    既然这些人做不成事,反而让民生多艰,还不如归并到他的管控之下,届时再往朝廷求个兖州牧的职位就是了。

    至于他此时看着两头的汉室对峙,官员官职的委任变成一种近乎玩笑的东西,到底还存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枣祗是个合格的屯田校尉,并不是个善于揣度主君心思的谋士,他便并未留意到曹操发问后的沉思里有什么复杂的心绪变化,只是当即给出了个肯定的答复——

    能!

    他有这个信心跟上曹操的脚步。

    同样的,陈宫也有这个为曹操在行动之后应付邺城朝廷的本事。

    曹操满意地得到了这两个答案,一边想着今年的扩展计划,一边走回了家中。

    他的长子曹昂此刻被他派去了东阿巡视,并不在濮阳,在此地家中的孩子,只有卞氏所生的曹丕和曹彰两个儿子。

    在他踏入院中的时候,便见被他戏称为“黄须儿”的曹彰迈着小短腿朝着他扑了过来,后头则跟着慢悠悠走过来的曹丕,不疾不徐地给他行了个礼。

    曹操打量了一番两个儿子,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一动一静之间的对比着实是悬殊得很。

    再想想他送个儿子去读书,总不能是去将乔琰的乐平书院给砸了的。

    他便当即做出了决定。

    将曹丕送到乐平去!——

    也几乎就是在前后脚的时间里,另有一份年礼也送到了收礼者的手中。

    不过这不是一份由乔琰送出的年礼,而是由郭嘉送出去的。

    收到礼物的是此时还在琅琊郡小住的荀彧。

    别看郭嘉在去年的年末前往青州接出郑玄,在回返的途中擦着徐州的边境而过,经过的也正是琅琊郡的地盘,但他将公事和私事分得格外清楚,丝毫没因为荀彧是自己的好友,便在过境的时候知会他一声。

    连着人送个口信过去的事情都没做。

    此时职责达成,倒是可以给人送个问候去了。

    想了想荀彧在去年八月信中所说的事情,他便把九月到元月所出的乐平月报,连带着乐平书院内儿童读物的几份手抄本,打了个包给荀彧寄了出去。

    他反正是不会承认,他是看到乔琰给曹操和刘辩送礼才想起来,还应当给远在异乡的荀彧“送温暖”,只美其名曰,是想等到乐平月报的新年刊出来之后再一并送去。

    荀彧收到这份年礼的时候,看着信中的文字都能猜出来,郭嘉在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到底有多不走心,颇为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大致扫了一眼这五份月报中的内容后,他心中不免为乐平的全方位并进而有些愕然,只是并未表现在面容上,而是将其转送给了一旁的诸葛亮。

    以荀彧看来,因去留不定决定在各州转转,当先选择了徐州,或许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诸葛亮这孩子的天赋远不是他在给好友的信中所称赞的那么简单。

    他年纪不大,但对接纳到的知识自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也极具思辨和统筹能力。

    这样的人但凡能够接触到一个适合其吸纳知识的环境里,必定能成长为国之栋梁。

    荀彧更是留意到,当他将随信寄来的月报和书籍都转赠给诸葛亮后,这孩子虽在粗略翻看的时候,对其中一本木工机械的书籍格外感兴趣,还是先将其放在了一边,看起了从月报上透露出的并州现状。

    对一个孩童来说,能克制住自己的兴趣无疑是一种本事。

    他语气温和地问道:“看出了什么?”

    诸葛亮的目光久久停滞在其中的一页上,那上面正是对并州与凉州同期开展的水利工程的记载,回道:“这位乔并州,已远走在其他人前面了。水利不是无用之功,而是抵御天灾手段,可别处却还在为温饱发愁,此间堪称差异悬殊。”

    旱灾若至,哪怕是徐州这等地方都难有幸免。

    放在凉州和并州这种地方上,这种劳苦用心更显可贵。

    “你说的不错,但我更在意的倒是这一条。”荀彧伸手指向了下一页上的一行小字,“在郑玄抵达乐平后的书院扩招,其中图谋甚广。”

    偏偏其他的地方,根本防备不了这种文化掠夺。

    她能将郑玄接来此地,本身也是一种本事。

    各地州牧中独一份的本事!

    诸葛亮忽听荀彧叹了口气,说道:“等我离开徐州去往下一处前,我会说服你叔父,带着你们往乐平走一趟。”

    “无论将来情形如何,又是否要效力于并州牧……你天资聪颖,不该输在开头。”

    182. 182(27w营养液加更) 回返凉州……

    乐平所表现出的藏书丰富和全面教育,让人哪怕明知其中有诱骗进入之意,也不得不往坑里跳。

    事实上,乔琰真正想要通过乐平月报这种传播介质所表现出的文化入侵,在月报的产量还没有进一步扩张开的时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蔡昭姬对月报内容的编纂,也尚处在一个适应的过程之中。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手抄报已在对能拿到此物的人,强势地展现出了乐平的精神面貌。

    稍有些远见卓识的人都会意识到,在这种环境之下栽培出来的学子,其应对整个激荡的社会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必然要远高于其他人。

    更何况是荀彧这样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的存在。

    他虽自己还要再看一看中原大地上各州的情况,打算再往别处看看,但徐州眼下的情况他已经看清楚了。

    陶谦不是个庸才,却不是个能在夹缝高压中长时间生存的人。

    徐州迟早要因为天子势弱、诸侯势大而被裹挟进相互吞并的交战中,成为是非之地。

    而陶谦手下的种种隐患若接连爆发出来,只能让他吃尽苦头。

    那么最适合诸葛亮成长学习的地方就只有并州。

    不如到并州去!

    他对如何说服诸葛亮的叔父心中有数。

    诸葛玄此人能在兄长死后毅然决然地辞掉自己原本的职务,前来徐州照顾孤儿寡母,实为孝义之人。其本身的主见又并不特别强,在局势判断上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

    出于对荀彧给出参考意见的信服和对兄长后嗣的前途考虑,诸葛玄必定会接受建议,带着几人前往乐平。

    诸葛亮也相信荀彧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问的只是:“可先生准备往何处去?”

    此时的诸葛亮还并不太能理解为何荀彧不打算也一道往乐平去,明明他有几位好友身在并州,且与他时常会有书信往来。以荀彧的本事和抱负也早不该还在赋闲状态。

    但荀彧并没有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