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70-80(第26/31页)

两件事其实本质上是一件事。

    毛纺生意是李氏的买卖,萧亭直接递了拜帖。萧悦则向胡家送了帖子。

    李世民那里约在了三天之后,因为李世民军务繁忙,而房玄龄看着铁坊完工之后也不会一直真就留下来打理商业,同样回到了军中。正好有突厥小规模犯境,李世民带人刷经验去了,几个主事人全都在边境呢,只有年幼的李智云留在善阳,没法谈事。

    胡家那里就不用等了,见是兰陵萧氏,胡善立刻约了萧亭见面。

    萧亭没有摆兰陵萧氏的架子,与胡善寒暄后进入了正题:“我来此见到一奇事,几乎疑心是百姓无知,以讹传讹所致。敢问一句,胡氏铁坊当真有成船的钢锭出售?”

    胡善顿时被搔到了痒处,哈哈大笑:“当真有。萧兄既然来了,可要买些回金陵呢?不过货已经被涿郡定了,若要买,还得等上半月。”

    萧亭真的吃惊了:“真是钢锭!”

    “确实是钢锭。来,萧兄若是有空,随我去一看便知。”

    胡善并不担心萧亭看一看就把技术学走,说来不好意思,这技术他也不会,新的高炉全是由李氏派来的人所筑,叫什么反射炉。现在投入使用的是第一座炉,当时说先筑一炉试验,成了再继续。

    运气不错,第一座就成功了。开始时出料千多斤,已经达到了李世民承诺的数量。开炉十几天后,已经稳定日产两千多斤,也正想李世民承诺的那样,直接出来就是钢水。

    质量呢不能说特别好,搅炼法就是这个缺点,对钢的含碳量控制不好,但它简单啊!放在这个时代更是嘎嘎乱杀,毕竟这时代要出个好钢不是一般的费人工。

    不用有经验的工匠千锤百炼就能出钢,量还这样大,还想怎么样,还想上天么。真要好钢,李氏这不是还有坩埚炼钢出奢侈品刀剑么。低端和中高端俱全,胡曾两家现在已经心甘情愿占小股,给李氏打下手了。

    不过对外,他们并没有声张,李氏是武勋家族,钢铁产业有点敏感,小打小闹没什么,生产名贵的宝剑也没什么,上来就日产两千多斤的钢锭,这是使劲往天子的敏感点上戳刀子。

    原来胡曾两家不愿意合作,李世民只好自己做,就打算向杨广通报一声,不指望这个赚钱了,就给自己马邑军打点盔甲,先把产业做起来,养一批工匠出来,以后扩张才有人才基础。后来胡曾两家愿意合作,那就不用了,以这两家的名义做,与李氏无关。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给李氏打掩护,两家也害怕,但是看着这利润,同样两家也都豁出去了。不过因为这个,两家又死皮赖脸的卖惨哭穷,要了半成利去。

    现在他们占了三成的利,李世民占七成。

    不是李氏占七成,而是李世民占七成,既然不能让天子知道这是李氏的产业,自然跟李氏没什么关系了。

    萧亭受邀去看高炉炼钢,自然欣然同意。虽然机率很小,但他也怕上当。

    现在唯一的一座高炉就立在胡家的地盘上,第二座高炉正在筑,周围挡着严严实实不叫人看见内部。萧亭是个外行,只能看热闹,一眼瞧见就吃了一惊:“好生高大!”

    搅炼法用的高炉比现在通行的高大许多,有两三层楼那么高。曾恢这两月里也仿着外形,在自家悄悄学着筑,但不说最后没能出钢,就是炉子本身,烧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塌了,可见其高度必然有内部结构的讲究,不是随意能仿的。

    萧亭没心思偷窥新高炉的筑造,他打量着这已经在运行的高炉,和水力带动的风箱,不顾这里黑烟滚滚烟尘弥漫,硬是用帕子捂着口鼻,等到了出料的时候。

    红彤彤的钢水直接流出,倒进模范中,凝成了钢锭和钢条。

    后面的工序萧亭没有看着,这些钢锭用的是刘彻那里弄出来的轧钢工艺来处理,把杂质挤了出来,快速处理完成,极省人工。

    这些他当然也不关心,他只有一个念头:这趟马邑之行实在是太值了!

    胡善又带看去看了些现成的货,不仅有坩埚炼钢做出来的刀剑,也有看着不值钱但实际上薄利多销的钢针——这是直接拉出钢线之后磨尖制鼻做成的针,比传统制针法又省去许多步骤,大量售卖同样有利可图。

    至于搪瓷盆搪瓷杯,也算是铁坊的“传统”附加产品了,这个传统不是大隋的传统,而是秦汉的传统,李世民觉得大隋的民间消费力应该比秦汉时更强一些,那时候都卖得掉,他这时候应该更好买,所以同样移植了过来。

    果然,萧亭去看货就没迟疑过,这个要,那个要,这些那些全都要。就是货款不足,他也果断,让萧悦立刻回长安和洛阳,找亲族好友先拆借,再从那边换成铁料运过来买,然后能买多少是多少,反正不能空手而归。

    兰陵萧氏的招牌够硬,加上高炉出料也没有太久,名声还没有打出去,目前除了涿郡之外还没有客户,所以胡善与曾恢很快答应了让萧亭付少量定金把现在这批货先定下来。

    搞定了钢锭的生意,萧亭也等到了李世民回到城中,派人来请他去相见。

    按惯例,先攀了通亲戚,扯上了关系。

    萧皇后的亲弟弟萧瑀娶的是独孤皇后的侄女,李渊的母亲则是独孤皇后的妹妹,两人算是亲戚,关系向来不错。这么一拉扯,李世民跟萧亭就也不算是陌生人了。

    从亲戚说到洛阳的亲友,又从亲友说到江南风物,最后萧亭才提到毛纺的生意,道:“我从江南至洛阳,才见到洛阳市中有毛衣围巾出售,一问之下,方知是唐国公府的产业,这才赶到了马邑。只是到了马邑才发现还有钢锭的生意好做,带来了钱财用去了一些。这毛衣的买卖就要在这秋冬至初春的时候才好做,不知能否让我先赊帐,待我回去后立即将钱送来。”

    李世民对此感到惊奇,问道:“江南气候温暖,竟然也好做这毛衣的生意?”

    萧亭笑道:“郎君生活在北方,有所不知。江南只是夏季炎热,到秋冬就阴冷湿寒,虽不比北方严寒,但出门在外不偎着火时,总觉得身上寒气侵骨,十分不适意。我试了那毛衣,尤其是那羊绒衣,虽未回江南,但也敢肯定,此物贴身而穿必能隔湿透气。恐怕在南人中,这比在北人中还受欢迎哩。”

    “且有那围巾手套,更是适合江南穿戴。不然,我又怎会不回乡过年,而要趁着冬季未过,急急赶到马邑呢。”

    李世民没在冬天去过江南。他在后世时也见过南方人和北方人争论,当然知道南方“魔法攻击”的冷是什么意思,但没亲身体验过总还是印象不深的。

    现在毛衣产在马邑,运到江南不是特别方便,虽然可以走航运,但中间长安到洛阳的水路一向比较凶险,保险起见说不定还得陆路转运再走通济渠入淮水。

    毛衣本来不算贵,这么一搞都得涨价,穷人买毛线自己织衣的话比较划算,直接买这样千里迢迢运过去的毛衣可就不划算了。

    富人呢,本来就有裘衣,又不会吝惜生火取暖。所以李世民一直觉得在南方没有销路,因而都没有发动李氏的人脉往南边推销。

    这时候才知道自己想岔了,当然这是好事,他爽快地允下,具体的事自然是交给别人谈,与萧亭只要把酒言欢,继续聊些风土人情和朋友圈的趣事就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