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60-70(第9/24页)


    到那时,边疆受敌寇侵扰,兵卒军粮不足,边疆必失守;而国内,民众因饥饿而暴乱,纵使有贤明的君主和君子在世,亦难以解决此等困局。

    所以此等困局,天下必将大乱,野心家会趁机崛起。若此时天灾继续频发,抢粮食杀人之事将层出不穷,君子在世亦无法解救,除非能变出足够多的粮食。”

    荀彧闻言,心中一凛,他听出了杨秋的弦外之音,这是在谈论朝廷的未来。

    更糟糕的是,天子和官员还并不贤明。

    “将军何意?”

    “君莫要误会,我并非在谈论杨家军的未来。我只是想告诉君,战争实为资源掠夺。

    当天下百姓无法吃饱穿暖,天灾频发粮食产量锐减时,只有一部分人死亡,才意味着另一部分人能够吃饱活下来。

    此乃弱肉强食之道,君子贤人亦无法改变此等局面。”

    此言一出,荀彧立即沉默了下来。

    他倒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对他们士子来说,有些话不会说得那么直白。

    施以仁政,对民众进行教化,教化失败的那一部分,自然直接进行叛乱压制。

    “若按将军之意,杨家军起义造反,乃是为了抢夺粮食资源?”

    这总结倒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本质上当然是为了吃饱穿暖。

    只是人吃饱穿暖了,当然还会向往更加美好的东西,想要一直吃饱穿暖,那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所以杨秋笑着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等庶民追求饱饭暖衣,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粮食、桑麻,皆出自我等之手,躬耕力作,织布成衣,而后何以不得饱暖?

    这又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吾辈辛勤耕耘,然世道之艰,竟不予人生存希望。

    荀郎君,汝刚刚说要君子贤人治理天下,如此天下吏治清明,横征暴敛之途将会被驱赶出去。

    可是据我所知,即使没有苛捐杂税,没有人在其中中饱私囊,每年交完赋税之后,我等小民依然无法吃饱穿暖。

    如果再加上天灾频繁,易子而食的事情甚至会是普遍现象,荀郎君,问题出在哪里?

    君子不是已经在治理这个天下了吗,为何还是不能让小民休养生息?”

    这一个问题瞬间让荀彧哑然。

    荀氏是一个大家族,族人们有些生活优渥,有些则生活贫寒,他倒不是不知道。

    身为荀氏家族的族人,其实也不会受到太多胥吏为难,毕竟家族有这样的声望,不至于被残暴之徒强征苛捐杂税。

    可即使如此,每年交完赋税之后,许多族人依然吃饱穿暖困难,需要宗族出面给予帮助。

    所以真要细说治理问题,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其实只是能让底层人吃口饭不饿死而已。

    但这已经是仁政了,因为现实是昏暗的世道更加残酷,直接逼得万千庶民饥饿致死。

    “将军之问,吾也无法解答。”

    这一刻,荀彧无奈地回答了杨秋的质问。

    无论是现实当中观察到的小民景象,还是上古先贤说的各种道理。

    都没有说过,即使君子贤人治理天下之后,小民依然吃不饱该怎么办?

    他们士子追求的只能是吏治清明,君主有德,那样的世道好像已经是最好的世道了。

    “昔日我家曾有田二十亩,天时顺遂之时,一年可得粮食约四十石。

    然田租之后,仅剩三十六石,时有强征,又需孝敬里正乡老。算赋口赋一缴,我等小民已无力饱腹暖身,故多有农户丢弃婴儿。

    汝等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曾否议及此事之解?”

    “或许应开垦荒田,修渠引水,提高耕作之术,如杨家军之所为。闻将军已使一亩之地出粮七石,是否为此道?”

    倒是引导到了她想要说的方向,于是杨秋问道。

    “当然需借百工之力,提耕作之术,扩粮食之产,驯化高产之种。然有一问,种植粮食皆需水,何故有些粮食作物更能抗旱?

    又有何法可驯化出更抗旱之种?何故有些土壤肥力较高,有些则否?这肥力究竟是何物?

    仅凭经验总结,此道并不能使粮食生产大增。若不能明其根源,技术何以进步?”

    荀彧闻此言,面露疑惑。

    “将军此言,令我困惑。能否再明言一二?”

    莫非这就是杨家军能提高粮食的原因?在杨家军这里见到的东西,很多都能让荀彧耳目一新,所以他也想听一听杨秋的见解。

    “若仅论粮食,君恐怕均经验不足,我换一种说法,君或许便能明了。

    若父母身材高大,子女亦多身材高大,然亦有两矮小之人生出高大之子,这似乎并非固定之规。

    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五官相似,皆有诸多异同,此乃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然有人能知其所以然?

    难道仅以血缘关系解释?子女何以遗传父母的相似特征,如粮食种子,何以有些能驯化出越来越抗旱之特性?

    此等知识难道不值得我们人类探究学习?”

    “至于土地的肥力,我们除了能判其松软易于种植之外,是否能明其何以种植菽后能增强肥力,这肥力究竟是何物?难道不应试验探究之出来吗?”

    杨秋的这一番言论,让荀彧想起了杨家军学堂里面那些幼童同所学的书籍。

    似曾讲过遗传之理,然进一步的解释则未明言。

    这些在生活当中最普遍的现象,好像无人能探究最具体的原因。

    “这就是将军在学堂里面开设那些生物物理化学教学的原因吗?吾虽没有全然理解那些书籍。

    但按将军之意,学习此等知识方能探究许多事情之本源?”

    至少能引导大家走向一条探究科学的道路。

    “人力有限,虽可制越来越多的农具,购足够多的耕牛,开垦越来越多的荒田,这些也都能促进粮食的增产。

    但要如杨家军这般翻倍提升粮食产量,甚至未来亩产达十石二十石,此非靠贤明的君主和有德的官员治理所能行。

    而需培养农学方面之人才,此非一两人所能为,而需诸多人投入此研究之中。

    而驯化高产粮食种子,甚至需十年数十年方能见效。”

    “除农学外,这世上尚有许多知识需我们人类去了解清楚。如太阳距离我们有多远?月亮与太阳之间之距离又是多少?我们人类能否去往月球?研究此等东西其实亦有必要。”

    这些事情,荀彧小时候大概疑惑过,可是后来就觉得这些事情不值得探究了,好像变得毫不重要。

    但眼下这位女将军却说,这些事情非常重要。

    “将军所走之道是我未曾想过之道,只是是否会有些异想天开?我们人类真能去往月亮?”

    “仅凭我们自身之力,自然难以企及,然而我们可以借助工匠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