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170-1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70-180(第16/17页)

响不大。

    这些人最后要么投降,要么就是往南方跑。

    杨秋都直接对张辽和吕布他们说了,若真有人想要往南边跑,给他们一个南下的机会,把这群人清出去了才好改革。

    而这一年的十月,之前冀州和兖州分别有两个投降的将军,因为被秦峰还有吕布赏识。

    所以在帮助他们理顺了当地的事情之后,这两人就被推荐到了长安来学习。

    其中一人就是当时投降于秦峰的张郃,这人在历史上原本就有名气,也不怪秦峰觉得此人可以在培训一番。

    目前,投降的将领都要来昭国长安这边重新学习一下昭国的军队军纪,至于投降的兵卒,当然也要打乱整编。

    而另一人则是高顺,大概是冥冥中的缘分,高顺和吕布还是相遇了。

    此人原本就清白有森严,擅长作战,是兖州士族出身的将领。

    而现在,高顺也正式成为了昭国的将领,目前正在长安的军事堂里面学习。

    此人创造出的陷阵营可是留名在了史书上,值得培养一番。

    所以,昭国目前真没有打算出兵南下,而是在消化这三个州的势力。

    明眼人也看得出来,昭国接下来要为农耕做准备。

    毕竟占领了这么大一块地盘,肯定要先把这几块地方治理好才行。

    这让豫州朝廷也松了一口气。

    因此,得到图纸的刘宠开始秘密召集了大量工匠,研究这火炮到底怎么制作!

    而在长安这边,因为今年天下形势又出现了大变化,所以有一些隐藏在暗处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了。

    比如郑玄这种大儒名士,眼看着昭国越来越有希望统一天下了,然而昭国治理天下用的却不是他这一派的学识,这让郑玄怎么可能镇定?

    他都在长安太学免费讲学了,怎么这位昭王完全不在意,还任凭他在长安四处收徒?

    就一点不担忧,他推崇的治国方法影响昭国吗?

    郑玄想不明白,于是杨秋的无视渐渐让他失去了沉稳。

    到这一年十月,他这边主动请求拜访,想要见杨秋一面。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杨秋还有些惊讶,这么快沉不住气了?

    但想一想郑玄的年龄,大概也怪不得他,七十岁的老人,恐怕他自己都不觉得还有多少年好活。

    这样的天下大儒名士拜访,自然是不能拒绝的。

    杨秋和对方定下了见面的时间,然后在那之前,她把蔡邕这个老头子叫了过来。

    蔡邕这个人政治上的立场其实挺模糊的,所以他这个人交友交遍天下。

    在郑玄来到长安之后,不管两人政治理念是不是一致。

    但在学术研究上,这两人倒是非常欣赏彼此,也算得上是一声好友,所以关系还不错。

    因此,杨秋想从蔡邕这里打听一下,郑玄这一次到底想要聊什么?

    蔡邕没想到大王会关注这件事情。

    不过他和杨秋这些年比较熟,关系也比较随意,所以这一刻,蔡邕回答得也比较直接。

    “郑公此人,重视儒家礼教德治天下,倡导农桑为国之根本。

    然大王则重视商贾轻教化,昭国选拔官员之时,更侧重于考试成绩,而非品行德行,甚至对守孝之事不予重视,避讳之风亦被禁止……因此,郑公对于这些事宜,恐怕都会有所议论。”

    杨秋麻了。

    这是要找茬吗!

    在长安这么久了,也应该明白这些话劝说了没用啊。

    因为以前早就有人干过这回事儿了,最后发现杨秋本人听了就当没听。

    这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君主,所以下面人最后也只能放弃,然后将目光放在下一代身上。

    因为还没有生育子嗣的原因,好些人都围在了杨冬的身边进行洗脑。

    好在杨秋这个妹妹专注化学理工,从小就热爱这方面的知识,杨秋也由得她折腾,导致那群人扼腕叹息,下一代好像也洗脑不成。

    至于杨秋的父亲母亲,对不起,完全听不懂这些人在唠叨什么。

    “郑公是想劝说我,还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个名?”

    郑玄又不是傻子,应该知道自己劝说成功几率不大,但他还是决定做这件事情。

    要么就是赌一把,要么就是另辟蹊径,在史书上留个劝谏美名,这是杨秋猜测的。

    “或许吧,若此生无缘一见,恐将成为终生之憾。

    毕竟,世人皆以为大王将来必能君临天下。郑公纵使不能左右大王的治国方略,至少也应在未来的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如此,这场见面就不会是紧张的辩论,反而可能只是平和的讨论。

    大约郑玄也只是想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在史书上留下两人会面谈论的对话,未来由后人评说谁对谁错,也许对方是这个想法。

    “蔡公,若是如此,那天你也亲自到场,把这场对话记录在史书之上吧,对错交给后人来评判,我想郑公应该不会有意见。”

    辩经是变不赢的,更何况这些人还擅长断章取义,微言大义。

    但若是不辩经,只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给后人留个记录倒是有趣。

    蔡邕也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何必辩论输赢,这天下又有多少道理能辩个明白。

    不过说到记载史书这件事情,蔡邕倒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他一直在负责给汉朝修史,已经写到了刘协登基到死亡这几年发生的事情。

    有一个人几乎是绕不过去的,蔡邕在犹豫这件事情写不写进去,虽说史学家应该秉笔执直书。

    但现实当中,大家都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

    “你是说要不要记载,胡月当年入选了刘协后宫做贵人这样事情?”

    蔡邕点头,有些话自然是不能明说的,但聪明人也不必说太多。

    关于刘协当年为什么会死亡的事情,天下人有诸多猜测,不过都拿不出证据。

    而杨秋绝对是头号嫌疑人。

    这件事情原本可以随着时间逝去变得渐渐无人关注,但是杨秋情况不一样,胡月直接跟在了她身边学习。

    这位曾经刘协后宫的贵人,在刘协死后被杨秋重用,家族还在昭国飞升。

    就在今年,胡月还直接考上了昭国的状元。

    也就是说,胡月这个人根本就不能隐去记载。

    以后,她就是昭国历史当中第二位女状元。

    若未来在官场上有所作为,恐怕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更多。

    所以胡月曾经在汉室的身份,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记载,蔡邕真的很忧愁!

    就算他不记载,后世的人修私史的时候难道就不记载吗?恐怕也会出现各种猜测?

    “何必隐去记载,大大方方记录下来,我料未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