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 60-80(第17/41页)
棚的样子,也见过这次没那么糟糕的流民棚样子,她觉得事情在变好,但却有人在阻止这一切。
薛瑜摸了摸她的头,“也许,是有更大的利益。”
薛玥听得似懂非懂。
等到江乐山把事情全部安排下去后,一行人出了县城,顺路往山脚农田去时,天幕已暗,白日里雇佃户们做的竹棚刚刚搭好,路上慢慢行来的流民长队也刚到。薛瑜走出火把的范围,适应片刻后借着月色看清了不远处的竹棚。
竹棚的结构与城门前的差不多,连木桶和新装上的挡风木板都原样挪了过来,也不知是不是带人过来的差役们直接搬来的城门前拆下来的材料。竹棚外,袁佃户站在釜下升起的火堆旁,和薛瑜没见过的几人一起冲着新来的流民队伍招手,“快来,吃晚食了。”
“没啥好东西,但来了鸣水,就好好过日子吧!”
他们的脸被火光映得发亮,走了小半天的流民们慢慢抬起头,看到一张张脸。住在附近的佃户们并不都是笑着的,也含着打量和警惕,但还是给碗里舀上熬的不知什么东西的稀汤,挨个递了过去。
碗并不多,前面的人喝完,道过谢还回去后下一个人接着用,这时候没人讲究这些,腮帮鼓动着,咀嚼出里面混杂的豆子和粟米粒,一路上心中的担忧被这一碗热汤驱散。
从远方坚持着走来鸣水,直到倒在城门前时,他们都是不安的,这不安在一天天人数变少,自己却越来越虚弱后变得更为强烈,直到这时,看着和他们过去差不多的农户们,仿佛真的被脚下的土地接纳了的感觉,才冒了出来。
薛瑜远远看着两拨人擦肩而过,江乐山走到她身后,轻声道,“最开始流民棚的吃食,都是他们一点点攒出来送来的。小虎见到外面来的人,看上去像需要人的就会带去棚里。守门的城门卒会记得提醒一句脏污,有些不信邪的富家子就会专门去瞧瞧。”
曾经的流民在鸣水感受到的善意,传到了现在的流民身上。他们或许也怕新来的流民抢走了自己租种的田地,怕流民将山上能采的果子野菜全部吃完以后绝迹,怕流民们让自己过不下去,但他们还是在自己能做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做着事。
“会更好的。”薛瑜说道。
他们重新上马,直奔行宫而去。送回来的曲辕犁已经留在了马具作坊之中,江乐山去取东西,薛瑜带着薛玥回去换了身衣裳,将之前写好的上书选了几页出来,在后面补了几句话带上,领着她一起去见皇帝。
翻页的手书就是这点好,插入修改也不用改前面的部分。
夜色渐深,行宫内不少地方已经熄了灯火,但皇帝所在的宫室不同。白日里奔波送来的需要他过目的奏折摆在案前,看上去和在宝德殿时没什么差别。
薛瑜和江乐山跪在下首,皇帝听完禀报,又翻了两页上书,“此物在何处?”
江乐山:“就在殿外。”
“进来。”皇帝发话,还沾了些土的曲辕犁就这样踏进了殿内。院中的小校场有一部分是夯实的土地,他有些生疏地站在犁后,抬脚将最下面的犁铧踩进地里,“薛勇,来。”
第一个被当成牛用的禁军统领今日出现,薛瑜一时不知道该同情原本平整的地面,还是该同情薛勇。
薛勇力气很大,他拽着犁和牛拉动的时候没什么两样,皇帝站在后面看着犁向前走,点了点头,“老三所言不虚。”
薛瑜心中一喜,这算是成品过关,推广的事她提了建议后面不需要她操心,这就能借着曲辕犁的项目成功,要点地方继续试验别的了。
然而,她上前两步还没开口,就被皇帝扫了一眼,示意薛玥一人走到近前,问道,“你和老三连着往鸣水县跑,是为了这个?”
薛瑜没想到他第一个询问的会是薛玥,愣了一瞬。好在薛玥是个聪明孩子,想了想,答道,“鸣水县有其他国家来的流民,儿与兄长见到后,皆难以忘怀。流民无力耕作,因此连卖身给士族也不被接纳,于是兄长让人去找农户询问现在用的农具有什么问题,然后加以改进,才有了这个曲辕犁。”
上书里薛瑜写了曲辕犁的来龙去脉和耕地效果,以及她设想的推广办法,更改后的内容也是以流民为起点,地不足则连耕,人无力则改器。虽然原本曲辕犁只是她想拿出来改变耕作现状,产生更多人力资源,但这样解释也没什么问题。
“所以你也觉得,地不足,便连作两季是对的?”皇帝的声音听不出他的倾向,但不熟悉的人只会感受到话里的压迫感。
薛瑜担心薛玥被吓到,出声道,“陛下——”
皇帝声音一冷,“比武狩猎全都没你,净想着一天到晚玩你的木头,伤好了就给朕起来扎马步!”
薛瑜无奈,只能老老实实在旁边扎马步。薛玥吸了口气,稳住声音,“陛下,儿以为,可以试试。若连试都不试,那怎么能确定过去人说的连续种植,是对是错?若无兄长尝试,又何来曲辕犁?”
“说说看,你在鸣水县看到了些什么?”皇帝对这个答案不置可否,反倒问起别的。
薛玥咬了咬唇,眼圈有些发红,慢慢说起第一次去鸣水县和这次去时看到的场景。稚嫩的声音在暗沉沉的天幕下飘远,皇帝负手站在旁边,不知在想些什么。
良久,薛玥停了下来。薛瑜终于等到皇帝望过来,他问道,“这曲辕犁,当真是你听闻此事后做的?”
薛瑜对上皇帝审视的眼神,“儿本不通农事,犁的修改建议皆来自于民,正是他们日常耕种中的需求,才有了这新的犁诞生,即便不是我,也会是旁人。民智可用,儿不敢居功。”
皇帝沉吟片刻,“今有曲辕犁一物于民大善,赏改进农具者,行文各州郡,广加运用。朕三子瑜,于献犁有功,准协领隆山宫令之权,秋冬隆山行宫所辖田地、草场或是山林湖泊调度,皆可便宜行事。”他见薛瑜脸上浮出一点笑,淡淡补充道,“但若伤农,则用你的俸禄补偿。”
“是。儿谨记。”薛瑜压下欣喜,拱手应诺。
皇帝摆摆手,让常修引着江乐山和薛玥出去,回头取了兵器架上一把木剑放在手中,对着月色看看,忽然说起了往事,“早年朕陈兵西北,厉兵秣马,本以为民心可用,然所过之处救济贫民,皆四散奔逃,留存报恩者十不存一,何来民智?”
薛瑜看着他,很难想象他年轻时也是一个有善心会救济路过平民的将领。但这似乎也很合理,不然也不会有对流民宽松的制度,不会鼓励从军。虽然这些可能都建立在与世家制衡的基础上,但他也的确帮扶了底层的弱者。
想了想,薛瑜道,“活命是人的天性,固然有能够抵抗天性的人,但也不乏只期望保命的人。但因为一部分人否定全部人群中的善意和智慧,儿以为,恐失之偏颇。”
见皇帝没说话,薛瑜继续道,“况且,若无人记得恩情,又怎么会有越来越多从军的年轻人?”
“行了。”皇帝瞥她一眼,“净说好话。回去吧。”
薛瑜从善如流地告退离开。皇帝在月光下站了很久,叹口气,“还是心软。”
“为帝者,可仁厚,可但不可无杀伐。常修,去把他怯战的流言传出去,再磨磨性子。”
6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