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钳工[六零]: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女钳工[六零]》 140-150(第2/16页)

   跟一棵等待雨水的脆嫩大白菜一样。

    林巧枝也准备说这边,对上宋莆的眼神,忍不住道:“宋同志,你这眼神,我感觉不说点什么都太辜负了。”

    那出成果的小麦,不会就是被这样日日看得不好意思了吧?

    “我就是想着,有没有可能,你再给出一些特别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宋莆笑着挠了一下鬓角。

    林巧枝都被逗乐了:“那不太可能,想有前瞻性,就代表咱们目前的技术实现不了。”

    “好吧,我们还是脚踏实地来做,尽可能减少未来返工、翻修。”宋莆略微失望,又感觉眼前的林巧枝真实了许多。

    从初见那天笼罩在华灯璀璨下的第一印象中脱壳出来,生动了不少。

    想也是,要是前瞻性的技术,都能被林巧枝说得清楚,并且精准规划,她的工业同行不会像是小麦一样倒伏吧?

    “不过吧……”

    林巧枝话音透着点思索,声音传到了宋莆等人耳朵里。

    宋莆眼睛睁大:“什么不过?”

    “其实我个人觉得,往后起码十年时间里,最先发展的应该是配套农机,比如小麦这一块,可以做耕地、施肥、播种功能集成的一体机。”林巧枝顿了顿,继续道,“这样的话,播种行距、播种深度,都要在这版本修整方案预先有一个机械化估算。”

    照林巧枝看,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技术已经领先很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除非中国整个工业体系跨越式发展,否则很难再有大改进。

    改进也是往降低成本的方向走。

    反而是配套农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逐步跟进,否则无法发挥丘陵拖拉机最大的潜力。

    就好像当初从北边传过来的铁牛55一样,后续这么多年,红旗厂其实一直都在这个基础框架上,做进一步更新,实现更多的功能,满足更多农户的作业需求。

    “还有,适应地形的丘陵小型联合收割机,初步看的话,割幅1.8米左右可能比较合适,再带防堵塞脱粒装置,收割的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林巧枝看向众人,“做宜机化方案的话,这部分要预留的空间,也最好一次考虑到位。”

    第142章  形成一个“红旗牌”的农机大产业链

    宋莆简直大开眼界, 不可置信的表情中带着几分茫然。

    他不是没有接触过农业机械化,但工业发展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凶悍了?

    未来很多年丘陵地形拖拉机都不会再有技术大突破?

    这跟“我培育的小麦种子,未来很多年都没有别的品种可以替代”有什么区别?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宋莆对此大为震撼。

    林巧枝的话好像有点“狂”, 但确实是理智分析得出的结果,工业是链、是网, 唯独不可能是点, 一枝独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先要做对这些配套农机,做一个整体性的技术预测?再根据推测的结果,反过来制定修整方案?”胡开记当场就信任了林巧枝的判断。

    但凡眼前是别的什么人,听到这种离谱的发言, 多少要再怀疑一番,再反复验证这个真假,才敢决断要不要信任。

    不过面对林巧枝,胡开记就省略了这个过程, 顺着她提出的思路往下继续思考起来。

    会议室里,在场的红旗厂领导和几位高工表情各是不同, 却又都透着三分相同的感兴趣。

    他们对修整丘陵耕地本身肯定支持, 但,更在意的肯定还是林巧枝口中的农机未来发展。

    这不是就相当于红旗厂版的一五计划?

    回忆了一下林巧枝简单勾勒的图景,温东鸣不免心痒痒,偏头低声:“你觉得怎么样?这个做起来难不难?”

    “这……说不好。”被问到的陶正宜回答得略略勉强。

    “给个准话。”

    “这哪有什么准话,您又不是外行。我要是说造得出来就造得出来,我不得去造飞机航母?”

    温东鸣叹了口气,每当这个时候就尤其稀罕林巧枝的性子了, 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他倒是想直接问林巧枝, 但上面早就隐晦传达了,后面肯定还有要征调林巧枝的地方,回红旗厂主要是休养调整,不可能再留她长期扎根红旗厂做农机工作。

    换位思考一下,要是搁他,他也舍不得,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让林巧枝一直研究播种机、施肥机、灌溉机这些配套农机,确实是拿大炮打蚊子,太浪费太可惜了。

    但不换位,他就是红旗厂的厂长啊!多希望红旗厂能嗖嗖把这些配套都研发生产出来,形成一个“红旗牌”的农机大产业链!!

    多爽快。

    多令人高兴。

    简直就像是开着多台大马力联合收割机,去收割世界农机市场上颗粒饱满的粮食。

    真要能做到,他温东鸣这辈子真是死而无憾了。

    “巧枝收徒弟还是收晚了。”温东鸣格外遗憾,由衷地感叹。

    这要是换别人,一般也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能力拔高之后,一般徒弟也培养起来一批了,自己顾不上的项目,刚好可以锻炼徒弟,只需要做大方向的把关和指导就行了。

    但现在,也才一个黄彩霞。

    当初天赋好像不是很出彩,也不知道现在学的怎么样了。

    旁边齐邵宁“咳咳”两声,低声提醒:“林工可是咱们厂最年轻升高工,最早开始带徒弟的了。”她要是收晚了,那别的高工怎么算?

    陷入失去大炮遗憾的温东鸣愣了一下,是哦。

    那怎么就感觉晚了?

    三方各自讨论了一会儿,又相互交换了意见,将这个“配套农机发展规划及其适应性”划定为了一个重点讨论项目。

    总不能日后出了什么技术突破,结果回头一看,当初修整土地这个没有想到,那个没有预留。

    又要翻修!这种翻修成本可让人恼火,要是反反复复,可就糟心了。

    这时候的人,做事多带着淳朴和信念感,都是奔着“百年大计”的方向去的。

    林巧枝也是抱着同样的信念,即便以现在中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可能管不到一百年,但未来几十年,不要反反复复折腾,下一次力气,起码能造福一两代丘陵农人。

    回忆起曾经在田家村听到的“渺小人类凭借机械抗衡天灾”壮举,她也提出一点:“宋同志,既然要修整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多考虑一点天灾的问题?”

    她邀请着:“趁着当下这个难得的机会,刚好可以双重视角,做更全面的考虑。”

    “双重视角?应对农业天灾吗?”宋莆有点愣神地重复了一遍,心跳却逐渐激烈着敲打胸膛。

    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胡部长曾经问过这个问题,将想法拔到一个新高度。

    林巧枝好像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又好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