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弟考科举: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世家子弟考科举》 110-120(第1/17页)

    第111章 ……

    与以前不一样,宁悟明的生气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愤慨与悲哀。宁毓承将夏恪庵的信还回去,宁悟明抬眼看着他,犹豫了下,道:“小七,这次与以前不同。”

    宁毓承平静地点头,道:“我知道。”

    对这个儿子的聪慧,宁悟明早有领教,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皱起眉,似乎在沉思,道:“你小舅父伴君时日短,终究是天真了些。不知他会作何想,可会后悔。”

    这时宁毓瑛恰好进来,察觉到值房气氛不对,狐疑地打量两人,问道:“谁会后悔?”

    宁悟明沉吟了下,把青州平江两府,以及夏恪庵的信一并递给宁毓瑛,“既然在外做事,阿瑛你也多少该知道些朝廷官府的做派,不能只一味埋头做事。”

    宁毓瑛见宁悟明难得严肃,她忙接过信认真读了起来。官府公函有规定的制式,宁毓瑛不考科举,平时看得不多。在看两府的公函时,两道英气的眉毛,几乎连成了一条线,满脸的嫌弃。

    “尽是推诿,言之无物的废话!”宁毓瑛不留情面评价道。

    待看完夏恪庵的信,宁毓承的嫌弃变成了难以置信:“他们怎敢,怎能这版无耻?活生生百姓的性命,他们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随着新河县收留受灾百姓的风声传出去,越来越多拖家携口的百姓往新和县而来。

    既然有宁氏在,高雍干脆做起了甩手掌柜万事不管。宁悟明在县城坐镇安排,宁毓瑛在外,寻了庙宇道观安置他们。

    虽有了遮风挡雨之地,但最重要之处还在于食物,饮水,以及干净的问题。安排人时刻守着维持秩序,还是不断有纷争发生。

    虽辛苦,看到核计出来的伤亡以及失踪人口,宁毓瑛所有的辛苦都被悲伤占据,

    “伤亡不见的百姓近五百人,现在还有近六百妇孺无家可归,等着朝廷赈济回归家乡。眼见到了耕种冬小麦的时节,庄稼种不下去,明年他们吃甚?”

    宁毓瑛拔高了声音,愤怒至极道:“难道陛下不管,会看着他的子民流离失所,活生生饿死冻死病死?”

    宁悟明苦笑起来,长长叹息道:“阿瑛,你说得都对,人命关天,陛下也不会枉顾百姓的性命不管。但在百姓的性命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什么能比性命重要?”宁毓瑛一下想到了,只是不敢确定,脱口而出问了一句。

    “阿瑛,是规矩,大局。”宁悟明道。

    宁毓瑛愣了下,嘲讽嗤笑出声:“是啊,规矩,大局。文先生说,读

    书人满嘴仁义道德,因为他们除了仁义道德,再拿不出能令人信服之物。”

    “阿瑛,我是读书人,小七是读书人,你小舅父也是读书人,你大哥二哥他们都是读书人,其实文先生他们都是读书人,你莫要都骂了进去。”

    宁悟明无奈说了句,委婉道:“陛下喜欢花团锦簇,天下祥和。且陛下要顾虑的事情多,官府不能乱了规矩,京城离地方州府远,好比是青州府,用朝廷的急递到京城,来回也要二十余天以上。用规矩束缚,底下州府方不会乱。”

    宁毓瑛呵呵,讥讽地道:“阿爹,就是为了江山社稷,这就是规矩,大局嘛,大齐近亿人,成百上千的伤亡算得什么。”

    宁悟明心底深处对宁毓瑛三人觉着亏欠,脾气一向极好,耐心地道:“阿瑛,不能意气用事。坏人受到惩处,人人称快,那只在戏文中唱唱罢了,你读遍史书,也翻不出几例。在这之前,我早就想到了这点,但是我还是来了。我们必须保护好自身,否则的话,以后就没人会替他们做事了。”

    宁毓瑛渐渐缓和下来,她怔怔望着宁悟明,问道:“阿爹,那你为何会帮他们?”

    宁悟明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坐直了身子,双手搭在案几上,让自己看上去格外高大。他微微昂着头,正义凛然道:“达者兼济天下,再加上我本就仁慈”

    “阿爹。”宁毓承见宁悟明似乎有要长篇大论吹嘘自己的意思,出声打断了他。

    宁悟明瞥了宁毓承好几眼,哼了声,一下靠回椅背,道:“你来你来,小七你打算如何应对?”

    宁毓承忍着笑,道:“小舅舅那边,换种一事,陛下虽还未有旨意,陛下既然喜欢花团锦簇,定会为此事龙颜大悦。不过,江州府的事情接连不断,小舅舅与阿爹这次所行之事,已非几颗粮食能解决。在临行前,我已经与小舅舅提过,小舅舅他还是义无反顾去了山阴县。明明堂改进的车辆,经过了无数的试验与改进,除去贵,现在已经差不多能用到普通的车辆上,行走远路没甚问题了。小舅舅与我说过,准备将车辆献上去,抵消些在陛下眼中的罪孽。小舅舅还说,朝廷的赈济归朝廷赈济,开仓放粮,也没几颗粮食,吃完上顿没下顿。朝廷的赈济一向只管眼前,给几颗粮食就了事,百姓没地方住,穿不暖,诸如种种,朝廷不会管。”

    宁悟明频频点头,“嗯,眼不见心不烦,开仓放几颗赈济的粮食就了事,大不了,来年实在交不上赋税时,下旨免除赋税,史书上常有记载,天子如何体恤百姓。”

    百姓交不上赋税,朝廷免除赋税,也是为了江山社稷。

    再逼,百姓就造反了。

    交不上赋税,并非仅仅赋税过重。

    征收赋税,由户部到州府,再到县,县到各村,按照户贴,田亩数,一层层安排下来。

    交赋税的乃是最底层种地的百姓,由里正负责,县衙会派钱粮吏来一并催缴。钱粮吏与里正前来,属于先礼后兵。

    要是敢抗缴,衙门有的是手段对付。差役帮闲闯进门,将家中值钱之物全部拿走,这也算轻。

    最后,各地各路的驻兵出动时,就要见血出人命了。

    百姓若能交出来赋税,一般不敢逃税。要真是交不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朝廷免税,并非是仁慈,而是怕他们造反,再加上真将他们逼死了,谁来种地?

    官绅享受免除徭役,一定程度上免除赋税的权利,没了这群牛马劳作,谁来奉养他们?

    认为天子免除赋税就是心系百姓,仁善之举,真是天大的误会!

    宁毓承:“小舅父说,先拿出来赈济的秋粮,必须填补进去。否则,朝廷不会善罢甘休。小舅父打算自掏腰包出了这部分,后续受灾百姓的安置,他打算让乡绅们凑一凑。”

    宁悟明当即道:“我没想着能让朝廷出,我打算将私房钱拿出来,不够的部分,再从公中补。”

    宁毓承迎着宁悟明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阿娘会拿出来,阿爹放心。”

    宁悟明晒笑,咳了声,道:“好,此事就交给你了。”

    宁毓瑛朝宁毓承看去,暗自翻了个白眼。宁毓承对她笑笑,示意她别太明显,让宁悟明下不来台。

    “我以为,既然平江府与青州府知道江州府收留了灾民,便稳坐不动,还要在陛下面前充作好人。不如,上旨请求陛下,将平江府与青州府受灾的两地,划拨给江州府管辖。如此一来,江州府灾后救济,也就师出有名。而且,文先生提过,庆安县那边的水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