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 150-16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天官纨绔》 150-160(第2/25页)

,上次说是要找合适的宅子单独住,不知道找到了没?”

    窦荣因为来回剿匪,中间倒是回去过神都一次:“找到了,在师公家那块,买了个两进的小院。”

    同样是两进的房子,赵家居住的广庆坊的两进的面积,要比管博澹那边的两进大得多。

    不过周毅和赵英娘虽然不能说不是生产,但也不能说多么生财有道,能够那么快就买下一个院子,已经不容易了。

    “那边环境不错,周围都是清流,距离书院也不远。”

    窦荣想起来,把赵英娘现在住处的详细地址告诉了周彦红,并且描述了一下具体怎么走,周围有些什么标志性的建筑。

    周彦红听着,就拿了一支炭笔在纸上给画下来。

    窦荣一看,不愧是绘画大家,寥寥几笔就把周家现在的住处周围的环境,勾勒得大差不差,就跟亲自去过一样。

    陆凤羽在边上看着,嘴角紧抿:“你画画就得了,别真自己去。”

    去神都一次的费用还是其次,主要是他好赖算个官,没法请那么长时间的假。

    只不过周彦红又不用请假,真想去神都探亲,无论是跟着葛家商队,还是跟着窦荣的水军巡逻战舰走,安全无虞。

    就是周彦红不认路。

    他担心他娘子出门就丢。

    窦荣一下就听出了内涵:“表姐也不认路?”

    周彦红拿着笔催促:“你说你的,别听你表姐夫瞎说。我就是平时出门少,多去几次就认识了。”

    陆凤羽捕捉到关键词:“也?”下意识把视线投向赵淩。

    赵淩一脸严肃:“看我干嘛?我还会看星星辨别方位呢,跟司天监的李监丞学的,厉害着呢。”

    窦荣都不想说他,反正臭水灵就不能一个人出门,就适合前呼后拥。

    田学仁一时嘴快:“我娘也不认路。”

    赵金娘抬手就给了儿子胳膊一巴掌:“有你这么说自己娘的吗?我这是随了你外公!”

    好了,老赵家的迷路根子找到了。

    赵淩一听,就开始念叨自家爷爷。

    客船晃晃悠悠到了海港,一群人先到赵淩和窦荣住的市舶司认了个门。

    赵淩让常禾带着他们去逛。

    现在他也是一个衙门的大领导了,下属还没正式上班,他就先把衙门里的事情开始安排起来,询问了一下值班的几名下属,没什么特殊事情,就去三星岛上市舶司办事处转了一圈,回来天都快黑了。

    窦荣忙着安排这次从赵家村带来的东西。

    儿行千里母担忧什么的,窦荣原先在窦家并不能够感受到。

    可能是因为窦家人数代戎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对于别离的感触并没有一般人深厚。

    赵家就不一样了。

    逢年过节,赵王氏都会给家里人寄送家书伴随大量的礼物。

    这些礼物不能说都是精心准备的,但都是认真考量过的。

    哪怕在神都的师长亲友,赵家也会准备贴心的礼物。

    这次从赵家村离开,明明他们什么都不缺,赵家也准备了大量的礼物,恨不得连米袋子都给他们扛到船上。

    最后米虽然没拿,但是拿了大量的年糕。

    他想着能够当压舱石用的好多年糕,都怀疑今年能不能吃完。

    他把带回来的一堆东西都安排完,看到赵淩从外面进来:“你没在休息吗?”

    赵淩被问得愣了一下:“没啊。我都去了一趟岛上回来了。”

    “啊?”窦荣惊讶地把赵淩抱起来,“你才回来就去岛上跑了个来回?怎么都不跟我说一声?”

    “我跟你说了啊。”没外人在,赵淩倒是不介意自己被抱起来,就是觉得这样他像个小孩儿似的,想想跳下来搂着窦荣。

    嗯,这样就很成年人。

    窦荣想了想,想起来赵淩似乎跟他说了一句出去一趟,伸手把赵淩伸到自己衣服里的爪子抓出来,咬牙:“你不饿?”

    “饿。”赵淩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哪方面更饿。

    赵家老宅里,他们可没有单独的院子,现在的隔音忒差,两人不敢闹出什么动静。

    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周彦红一家回了罗湖县,跟来海港的赵家和田家人被安排在了市舶司招待所。

    没有任何人打扰。

    等新年一开年,正式开始工作后,赵淩就开始沿着大运河沿途设置市舶司的办事处。

    这些是内贸,不是外贸。

    市舶司取代原本漕帮的生态位,对漕工、码头配套的人员提供正规的人员培训和福利保障,肃清航道秩序,给按照法律规定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船上的疍户,提供一个可以有限范围上岸的地点。

    疍户们可以在市舶司码头停靠、维修船只,做一些小本买卖,购买米粮杂货,求医问药,甚至上学堂认字和了解最新的和他们相关的政策。

    赵淩希望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人口流动变得不那么死板。

    树挪死,人挪活。

    走出去,多看看,只要能够保障自身安全,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件开拓眼界的好事。

    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于疍户这样的底层百姓,更是关乎到生死存亡,而不是简单的提高生活品质。

    疍户们不许上岸,只能去缺乏监管的村子换取一些必要的物资,如果被举报,甚至还会面临严重的刑罚。

    而且他们常年生活在水上,湿气重,人很容易生病。

    加上先前河道上水匪多不胜数,疍户的日子怎么过的,赵淩都不敢想。

    疍户来源复杂,只是再怎么复杂,也是重要的人口,是大虞的百姓。

    先帝期间战乱不断,当时大虞的人口跌至大概三千多万。

    经过今上几十年的治理,人口数量已经稳稳迈向五千万。

    疍户们有一部分是因为逃避苛捐杂税才成为的“船家”,现在他们上岸,每户每天只需要付出一斤鱼就算是税收。

    既然缴纳了税款,那可以享受权利。

    赵淩不能做到一下就取消贱籍,只能先开一个口子慢慢来。

    至于收上来的鱼,直接在市舶司码头的食品作坊处理,一部分新鲜的直接用车拉去城里售卖,不够新鲜的就加工成便于储存的咸鱼、腊鱼、风干鱼等等,再通过商队运往缺少这些食物和盐分摄入的地区。

    反正伴随着晒盐法的日渐成熟,象州的盐价是很便宜的。

    赵淩这么搞,就很缺人,什么人都缺。

    建造码头的建筑工人,市舶司办事处的官吏,食品作坊的人手等等。

    以前三年一次科举,能够榜上有名的算上同进士,也就两三百人,有时候人数还会更少。

    这些考出来的准官员,除了那些名次极好或者家庭背景不错的,不知道多久才能等到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