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 140-150(第8/14页)

因此宋时不由的将目光投向了民间,说到底这些造船的技艺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只有大量的人才都涌入造船业,打破原先的父子相传,师徒传承的僵局,在彼此的思维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个行业才能算是活过来了。

    而且在大魏已经被开发过度的土地上,已经很难找到靠近河边适合运输的巨木了,而在钢铁质量和锻炼技艺还没有足够强度代替巨木龙骨的时候,巨木就是无可替代的珍稀资源。

    大魏稀有,但是南洋很多。

    永明城的造船厂只是一个开始,用来累积初代的造船技术,而大琉球上面的被禁止砍伐的巨木,就是宋时留给大魏船厂真正的启动资金。

    趁着现在大量海商都还在泉州,宋时也趁机在这些海商身上薅了不少的羊毛。

    别的不说,这些暗地里跑了几十上百年的海商手里,还会没有个别手艺精湛的修船造船的匠人?

    哪怕大魏没有,南洋却不见得没有!

    自古以来,出海的海商就面临着两大难题:没有组织的武装,就无法挑战西洋的海权势力,成为被掠夺的。有组织的武装,就无法被大魏的政府所接纳。

    因此,为了解决帝国民众远航的安全问题,这次开海,出行的除了大量商船以外,还有一支大魏官方的队伍。

    由终于空出功夫的陈渔和手下的精锐带队,红旗帮的向导,加上海军学院刚毕业的一群新生。没时间读万卷书,就先去行万里路吧,既然是海军,总是要熟悉一下他们未来的战场的。

    还有那些投机到宋时这边的所谓幕僚,展现他们投靠诚意的时候到了,只要能在南洋有一番作为,回来的话,宋时倒是也不会吝啬赏赐。

    毕竟,南洋可是投机者的天堂。

    此去,不仅是要护航,还要前往南洋各地的港口和码头建立飞地,保证运航安全,也有打探南洋和西洋人局势的意思。

    安南那支潜伏在高平的队伍,对付的是安南北方的郑氏,而胡泉此去,要对付的自然就是安南南部的阮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人家都已经摸到你家门口了,杀人越货,破坏贸易了,宋时又怎么能不回敬一二。

    况且,虽然云贵川等山地还未收回,但是眼看着大魏大局已定,也需要昭告南洋之地,北方的帝国已经苏醒,并且如同两百年前一样,准备再次将触手伸向南洋。

    最适合的开刀对象,就是安南这根反骨。

    安南与大魏的粮食贸易必须受到保护,哪怕是安南也不能破坏。

    而这次,满堂朝臣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或许欧洲人殖民全世界,要的是市场、金银、香料、大魏的奢侈品和奴隶。

    大魏,因为农耕文明的思维惯性,更看重的永远是土地和粮食。

    如今大魏局势紧张,急缺粮草,外贸支出中最大的一笔就是购买粮食,但是安南与暹罗的粮价却是一日高过一日。

    偏偏大魏还不能不买。

    想要缓和土地兼并导致的人地矛盾,就只能不断的将国土面积扩大,不断有新的土地提供给农民。

    暹罗暂且不提,安南原本就出自华夏,一旦收回,南洋的采购成本就能直线下降。

    以安南之粮,养西南之战,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宋时其实也想去南洋,但是大魏这边千头万绪都要处理,贺章还在前线,江南的事情还没收尾,他的后方不能乱。

    她只能看着陈渔先行一步下南洋!自己则从泉州押送了一批物资给前线的镇远军以后,在三峡的军营里和贺章一起过了个年。

    虽然天气一年比一年冷,但是镇远军也是从辽东那种能冻掉手脚的地方杀出来的,对于重庆的温度还能适应。

    况且镇远军的军备都是宋时亲自过目,绝对没有任何弄虚作假的地方。

    与之相对应的,自从镇远军守住了重庆天险,打出了只诛首恶的名号以后,整个四川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闯王一路被打的从北到南早已经是一支哀兵了,进入蜀地又和昔日友军大顺军对上,刚开始还气势如虹将大顺军逼出了成都,但是毕竟大顺军在蜀地经营也有数年,随后而来分散在蜀地大顺军纷纷“勤王”。

    双方打的不可开交。

    而镇远军则以逸待劳,隔岸观火,过了个好年。

    一开春,宋时又带着一群手下顺着长江往下,埋头继续扎进了江南。

    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海,不管是出于赚钱还是出于极端天气的逼迫,下南洋的人会越来越多。

    同时,海上贸易也会消耗大量的物资,大魏的供给也必须提升上去,想要在海外赚取更多的利益,自然要提供更多商品,以及给商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光是凭江南过去的那种家庭作坊,和简陋的手工业是完全不能支撑起宋时想要的规模。

    宋时亲自去走访与徐光启并称为“南徐北王”之称的大魏科学家徐光启,虽然对方已经年近70,但是毕竟人还在,一干著作也还在,还有一群徒子徒孙。

    原本病重的身体,在宋时一剂青霉素下去,也迅速好转,宋时于是请对方出山去搭建新筹备中的理科学院。

    在宋时祭出了汤若望这个大杀器后,徐光启如愿加入了理科学院筹备计划。

    在大魏末年这个神奇的时间节点,东西方的文化看似毫无联系,其实早已交织融汇。

    比如徐光启就是一位天主教徒,被利玛窦亲自发展的,而且与汤若望交往密切。除了在数学上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以外,在农事上也颇有见地。

    徐光启曾官至礼部尚书,还算名声在外,比较好找,但是宋时勉强记得的写《物理小识》的方以智是一个进士,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则连进士都没考上,想要找到大抵只能看运气了。

    不过等理科学院筹备好了,大概这些人才也会自动出现吧。

    解决了理科学院的问题,宋时开始在江南各地“游山玩水”。江南地区却是和被打烂了的北方不同,被战乱波及的影响并不严重。反而是宋时设定的官吏考核基建指标,导致江南地区的变化更大一些。

    对于大魏来说,在小冰河时期,保住耕地红线和粮食供给是非常迫切的,但是从贸易层面来说,让江南种田,显然是不如养蚕收丝来的重要。

    在有了六谷子、番薯、以及土豆这些海外异种后,粮食这根悬在大魏脖子上的缰绳稍微松了松。

    当年改田为桑虽然疯狂,但是也是利之所驱。

    一亩桑园的叶子,在养蚕时节就能卖出四五两的银钱,况且,桑树十分好养活,对于土地的要求并不高,相比种植水稻,天时的风险更低。

    华夏地区养蚕、缫丝早已维持了四五千余年,尤其是江南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丝户。

    她们硬生生的通过改变蚕虫的生活环境

    和饮食,一代代的将养蚕忙碌的时间与农忙时节相错开。

    而养蚕的收益,不管是从生丝到成品的丝绸,都要远远大于种植水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