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 160-1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 160-170(第14/17页)

是我也和宋校长有了交集吗!

    听着朱成文不着边际的话,郑森没有搭理。

    只是想到少年时曾经一起同行过一段时间的宋时,郑森不由的有些恍惚的割裂感。

    他们说的那个在蒙古搅弄风雨,搞的蒙古大乱,女真俯首,北边二十年无再战之力的人……

    真的是自己在船上见过的那个,笑容温柔的宋姐姐……吗?-

    江南。

    还在被京师众多人惦记的宋时,早已借着养病的名义金蟾脱壳到了江南。

    江南文风昌盛,在宋时的皇城日报和大魏军报出来以后,很快就在江南地区风靡一时。

    江南人士也立刻敏锐的意识到报纸这种新兴事物对于舆论的引导,纷纷仿照,创办刊物,以供文人雅士互相交流。

    一开始还是暗戳戳的借着讽古喻今的话术引导嘲讽当年的太子欲学唐李太子登基,囚禁太上皇。

    而等皇帝与太子相继去世,新帝登基后,宋时那一系列推广开来的官吏制度和村学,严重阻碍了江南地区的人士把控朝政  ,而随之而来的清账田亩和放奴制度,无一不是刀刀割在江南官阀、学阀、以及士绅身上。

    到了商税推进的时候,已经不是割肉而是要命了。

    随着养蚕厂和纺织厂在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扩大,原本的全家务农养蚕的经历也渐渐成为过去。

    主要是大规模的养殖桑蚕几乎垄断了桑叶的产出,有了控温室,春夏秋三季都能养蚕,桑蚕丝的价格已经被打了下来,虽然还有不少的散户还在进行独门独户的养殖,但是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是和工厂的出品能比拟的。

    而稳步推进的桑蚕工厂,如同一只巨兽,轻而易举就垄断了整个江南的桑蚕业,有了稳定且品质可控的蚕丝来源后,市面上的桑蚕丝价格大跌,但是卖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对接的纺织厂就能全部吃下,而改良的机器不管是纺纱速度还是纺织速度都不是原始的家庭模式能对抗的,即使是有一定实力的小纺织厂,也经不起这样的对冲。

    除了少部分能在工厂当值的百姓以外,大部分都失去了原本的生计,而不得加入车马行,基建,修路,修船之类的工程,即使如此也导致大量的人员背井离乡,脱离原本的依附关系,让那些当地的宗族势力开始不满……

    江南地区兴起的各种民报无疑就开始借题发挥,引导民众,处处与宋时的新生政策做对,导致宋时在江南的布置推进不时受挫。

    其中最为针对宋时的移民政策。

    第169章 移民政策三更

    江南地区的稳定关乎着大魏一半的税收,他们虽然不至于起兵造反,但是利用当地的本土优势,进行负隅顽抗还是轻而易举的。

    因此宋时自然不会掉以轻心,前世那些用惯的媒体套路一套一套的往这些江南士绅身上招呼。

    比如标题党,连载小说,钓鱼啊,反转啊,以及在报纸上设置的有奖问答填空。

    不过最简单最管用的,还是推行简体字。

    简体字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所谓的简体大多都是行书的简化书写方式,从古至今汉字一直都在进行简化,能大大降低百姓的学习门坎。

    对此文人之间的意见自然是沸反盈天,不过宋时也没有在意,官方的文书还是用的繁体,但是和百姓生活贴近的通告大多采用简体,尤其是皇城日报和大魏军报。

    反正这玩意也不是给那些文人用的,繁体字有一定的美学在,就留给文人去研究保存吧。

    茴字的四种写法,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没有必要。

    推行了简体字以后,民间的识字率一下大幅度提升了,尤其是在北方的归化城和西南山区。

    不过宋时倒没有直接推广白话文,步子迈的太大容易出问题,只是推动了说书先生这个行业曲线宣传。

    一整套的组合拳打下来,那些文人的报纸不断的开始销量萎缩,而同时皇城日报的江南版,开始在江南地区风行,影响力越来越深。

    其中推广阿拉伯数字反而并不顺利,因为江南地区早有苏州草码,这种草码在大魏早已经有了深厚的百姓基础,即使是一些目不识丁的码头工人也能认全。

    而这些草码相比阿拉伯数字无疑增加了数倍的书写量。

    随着宋时对于吏员必须精通算术,否则要送去矿区体验生活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吏员们将随身的物品从文雅的折扇改用成了算盘。

    算盘无疑是先进的一种计算工具,但是某些时刻也会成为桎梏华夏数学体系成长的障碍。

    宋时想要推行阿拉伯数字不仅仅因为它的简洁,也不是因为后世被广泛的运用,想要随波逐流。

    而是因为宋时需要大力发展华夏的数学体系,因为不管算盘多么先进,哪怕是当年大佬们做核弹的时候也能派上用场,但是算盘无论如何也无法保留运算的过程。

    华夏的数学通常都是由实在的例子所构建的,比如最基础的鸡兔同笼,和割圆术。

    长此以往,华夏人民就会下意识的认为世界的道理都蕴含在自然规整和谐的秩序之中,无法超脱自然。

    但是数学这个东西,它偏偏是一种由实转虚的抽象存在,越是往后,越是抽象,偏偏还越发的重要。

    华夏的数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因为无法保存运算的过程,也缺乏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而让很多东西无法被量化,只能依靠师徒间的口口相传,其中的理解误差和表达失误,从而失去了传播的机会。

    而一行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却能打破这样的桎梏。

    时间的奇妙之处莫过于此,就像开罐头的器具往往要晚于罐头的发明时间。

    最简单的炮兵培训,随着各地的铁矿被开采,钢铁厂的标准化建立,大魏的大炮铸造数量早就提升上来了,但是制约火炮的精度和火力打击能力的往往不是火炮,而是炮兵数量。

    因为炮击是一个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校准的工作,并不是随便来个人就能用。炮击参数,需要一个炮兵进行大量的运算和测估,但是如果用阿拉伯数字,就能将运算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形成公式,这样炮兵的准入门槛就能被大幅度的降低。

    因此,宋时以高额赏金在报纸上增加了数独填空,吸引对算术感兴趣的百姓投入学习。

    同时也全面推行了阿拉伯数字-

    顺手解决完舆论问题,宋时才开始处理之前一直被影响的移民问题。

    推动移民,是宋时准备了数年的政策,甚至可以说是她在永明城扎根时就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工业化就是会提升劳动生产率,淘汰老旧的生产模式,而原本依附在原本生产路线的百姓就会失去生计。

    纺织业、农业和基建,包含了衣食住行,都是能大量容纳百姓的行业,尤其是农业,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

    但是高效的工业模式就是会减少工作岗位,而江南地区的人口又实在是太多了。

    想要重土难迁的百姓抛弃原本的生活方式,去改变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