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60-70(第19/25页)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人人皆言说新晋的宠妃姜采女同早逝的阮婕妤有七八分相似,因此才得了盛宠,阮忠良自然十分上心。

    不过隔着青纱帐,影影绰绰瞧见一眼,阮忠良就已然断定了她的身份。

    她就是姜采女。

    越是确定,他心里越是疑虑。

    思绪蔓延开来,让她想到那个已经烧死在火场里的“女儿”,也让他穿透时间和岁月,回到了十四年前的夏日。

    当年那个瘦弱的小女孩儿,努力地瞪大眼睛,倔强与他对望。

    而她那位闻名天下的才女母亲,也如同仇人那般看着他,仿佛他是什么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还好,她们都死了。

    死了好。

    除去一同死在火场里的佩兰有些可惜,这一番筹谋可谓是天衣无缝,功德圆满。

    然而今日,又冒出来了一名同那女子相仿佛的人。

    她还姓姜。

    她居然姓姜!

    想到这里,阮忠良的思绪就飘得更远了。

    “阮宪台。”

    阮忠良没有回神。

    边上的兵部尚书忙推了他一下,阮忠良这才回神,只听到了景华琰冰冷的话语。

    “阮宪台,边关城门被破,军纪散漫,以致无辜百姓死伤足四十。”

    随着冰冷冷的话语,景华琰淬着寒冰的眼神也刺在了他面上。

    “让你觉得很无趣吗?”

    ————

    阮忠良一瞬间就出了汗。

    他忙躬身行礼,道:“陛下,臣在思索边关之事,太过专注,还请陛下宽恕。”

    说到这里,阮忠良非常做作地叹了口气。

    “乌城所属的北陌道为臣下辖,臣督管不力,心中甚是惭愧。”

    战事起,除领兵的将军帅才,另有兵部给事中在军中监督行军,各道督察御史一路随行,记录行军典录。

    忠义伯徐闯明知战事紧迫,冬日寒冷,百姓日子难捱。且鞑靼各部族的蛮子为了家人能熬过冬日,必然要拼尽全力,决不懈怠。

    这也是战事一直未能平息的原因之一。

    在如此焦灼情况之下,忠义伯还要庆祝生辰,整个军营上下,戍边军内外,无人质疑吗?

    兵部给事中干什么去了?督察御史难道死了不成?

    当年战时的一主两督的政令,就是为了避开主帅独断专行的危机,可如今这个政令简直形同虚设。

    庆祝生辰可并非一日就能完成,必要提前准备宴席,他们全然没有察觉吗?

    难怪景华琰怒火中烧,姜云冉听着也觉得愤怒。

    若非乌城天寒地冻,月上中天前,百姓多半已经回家闭户,这才没有造成更大伤亡。

    可那四十名无辜百姓,就这样惨死在了年关之前。

    还有两月就要新年了。

    陛下震怒,各省部如履薄冰,也不怪今日兵部尚书、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都跪在这里。

    作为上峰,他们都有用人不力之嫌。

    而九城兵马司都督和辅国将军是过来准备善后事宜的。

    若忠义伯要被临阵换帅,必要商议出适合的新人选。

    忠义伯此行径,实在胆大包天,太过嚣张悖逆了。

    景华琰没有同阮忠良纠缠此事,他只问兵部尚书:“老大人,您在兵部十年光景,乌城战事,您是最了解的。”

    这位老大人是先帝末年启用的重臣,一生为官清廉,忠君爱民,他虽并未上过战场,却熟读兵法,擅长调兵遣将,筹集粮草。

    如今玉京火器营,就是他主张设立,十载过后,已小有成效。

    景华琰登基至今,一直对他恭敬有加,礼让三分。

    他如此一问,是笃定郑定国眼光独到,他不可能看不出戍边军这一仗打得蹊跷。

    郑定国沉默了。

    景华琰思忖片刻,道:“诸位爱卿先退下暂候,老大人先讲。”

    另外几位大人对视一眼,一起躬身行礼,飞快退下了。

    姜云冉也准备起身。

    景华琰却按住了她的手臂:“你留下。”

    几位大人还没退出御书房,听到这话心中都有些惊诧。

    等从东侧殿出来,几人看到端着茶盏而来的梁三泰,纷纷停下脚步。

    梁三泰忙道:“几位大人同小柳子去清风阁暂等,小柳子好好侍奉几位大人。”

    司徒竟上前一步,低声问:“梁大伴,今日伴驾的娘娘是谁呀?瞧着陛下很是爱重。”

    郑定国不敢随意开口,陛下便叫他们退下,却唯独留下了那位娘娘。

    他们能混迹官场数十年,成为进出凌烟阁,日日御前奏对的重臣,如何看不出端倪?

    不可能因那位娘娘听不懂政事,陛下才无所顾忌,能被陛下赏识的,从来没见过酒囊饭袋,只靠曲意逢迎根本就入不了陛下的眼。

    能留在御书房,一是因为陛下信任她的为人,二,也意味着陛下信任她的能力。

    梁三泰眯着眼睛笑了。

    他的目光在诸位大人身上一扫而过。

    如今站在他面前的这几位,或多或少都是外戚。

    左都御史吴广人是吴端嫔的父亲,司徒将军是司徒美人的叔父,而右都御史阮忠良则是阮宝林的父亲。

    也就只有冯都督跟后宫的几位主子不沾边。

    梁三泰那双圆眼最后在阮忠良身上停顿一瞬,才笑呵呵道:“里面这位就是姜采女。”

    姜采女?

    众人心里不管什么心思,嘴里都要夸上一句。

    “看来这宫里面又要多一位娘娘了。”

    等人都走了,梁三泰才端着茶盏进入御书房。

    郑定国刚刚开了个头。

    “陛下明鉴。”

    “今岁实不凑巧,原本乌城戍边将军刘明益重病不治,忽然撒手人寰,时任副将的徐丰年脾气太柔和,以致边关士兵散漫怠惰。”

    徐丰年是徐德妃的堂兄,今年二十有八,本来是被忠义伯硬放去边关历练的,他没真正领兵打仗过,那些见惯了厮杀和血泪的戍边军根本不听他的。

    徐丰年相当于被架在那里,管又管不了,回又无法回,非常尴尬。

    “臣之前上过奏折,也同陛下议论过此事,本来准备待慕容少将军平息甘邑战事,转调乌城暂代乌城刺史一职,熟料武将群情激奋,不满慕容家掌管边关两镇军务,最后只能就此做罢。”

    当时调令还未下达,武将却已悉知,定有人走漏了风声。景华琰非常不满,却没有当即发作。

    他一贯谋而后定,为国为民为长久之计,若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