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掀翻大宋: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20-230(第2/13页)

上到他这来的人了。

    潘邓知他是为自己着想,虽不知此事为何要交给袁县令去办,但也从善如流,“此事便依参军所言。”

    等到一行人回到宣抚使府中,潘邓便找了县令过来,说了此事。

    袁县令一开始还以为是宣抚使大人问他查案子的进度,心想这位大人果然是能臣干将,早上吩咐的事竟等不到第二天,傍晚就要传唤。可还没等他组织好语言汇报今日所得,就听潘宣抚使又给他安排了新事宜。

    首先是以宣抚使之名发布告示,在宜兴府内外告谕百姓,“端刀为贼,端锄为农”。这便是表明不追究逃兵私自离开军营的大罪,只要他们能够安分下来,就默认他们脱离兵籍,变成良民了。

    接下来再要叫人一边宣读告示,一边叫士兵在村户之间巡查,严防死守,杜绝犯法之事。

    而后在宜兴城边上,离广德军不远的地方兴建厂房,招流民上工,银钱由宜兴城和过来建厂的商贾自行商议。

    前两个都好说,可是最后要办工厂不说,还要自己花钱……宜兴城遭逢大难,本来府里去年刚积攒的银钱都用来救灾施粥了,如今哪还有余钱?潘宣抚使只知道叫他们办事,可这事也要办得成才行呀!

    袁县令支吾道:“下官在宜兴找地方办厂房,这……”

    潘邓沉着脸坐在主位,“县令有难处吗?”

    袁县令赶紧说道:“没,没有,下官知大人此次前来,都是为了宜兴城,大人吩咐,下官一定尽力去办。”

    说完告辞离去,一溜烟走了。

    第222章 宜兴复苏

    日子一晃半月过去,从润州运来的水泥都已经都到了宜兴城,正由工头指挥着在城外浇筑。

    百姓们一边看着这眼熟的白色“三合土”,一边忐忑不安地问询梁山兵,“官人,咱们家里没银钱的要怎么买?官府可许借贷?”

    梁山兵也是昨晚刚收到的宜兴府衙传令,说道:“县令大人吩咐,城西建厂,去那帮着建厂的人,一天给二十文,包一顿饭,还给优先修缮房屋。”

    众人一听还有这种好事,都细细问起来,“城西哪里?”

    又有一人说道:“咱们把屋子修缮了,都用这个水泥,要多少银钱?”

    那梁山兵说道:“城边不远的地方,往西走就能看见。”而后又对那人说道:“得看你家烧毁多少了,要是还有个地基,那也不要多少银钱,另外城边树林也有木材,官府近几个月许伐木……”

    听了此话,人群吵嚷起来,“让去伐木了?什么时候的事?从前怎么没听说?”

    “那还等什么?赶紧走啊!”

    那梁山军又赶紧说道:“昨日里官府下令,每户只许砍两根,做房梁!屋子没损坏的都不许去,叫衙役抓到了要罚钱!”

    *

    城里热闹一片,从北面赶来的行脚商人也都拉着一车车粮食往宜兴城赶,眼看前面就是城门,车上小子说道:“他们都在城门口干啥呢?”

    这看着一群人不知道在忙活什么,热火朝天的,咋不像受灾的样呢?不是说宜兴遭遇火灾,整座城池都烧黑了吗?

    车上商人也极目远眺,不一会儿收回了脖子,心中突然有种不祥之感。他们都是听说宜兴城如今粮食价钱飞涨,老百姓都吃不起米了,这才来做生意的,想借着此次机会高价抛售,狠狠大赚一笔!

    怎么如今这城外的百姓不像挨饿的模样呢?

    不过来都来了,大老远走到这儿,还能回去不成?几人虽然有些狐疑,但也都依旧赶着车往城里走去。

    和他们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江南各府的商人,都是听了宜兴物价飞涨,在他们本地低买了各种杂物,来这高卖的。

    是以宜兴城这几天外来人颇多,城中渐渐热闹起来。

    宜兴城遭逢火灾大难,却没想这才过了半月,却突然繁华起来,百姓们在城中津津乐道,小娃娃们晌午吃了粥,在街上乱跑,到了南城门嚷嚷道:“又有商队来了!好大车!”

    一群小萝卜头都往南城门处跑,远远地看着一条好长的车队,领头的一行人却和以往见到的穿丝绸的商贾不同,是几个穿着布衣,面颊消瘦黝黑的老丈。

    最为首的一个拨了拨自己头上的斗笠,遥看宜兴城的南城门,心中颇为感慨,他曾数次听自家大姐讲述往事,曾在此门之处的生死一刻,没想到如今他也到了这宜兴了。

    拖来的板车上面摞着一棵棵果树苗,正用粗帆布盖着,就近拉倒了城西山坡上。

    袁县令知道这老果农今日到来,早就叫人去城外十里迎着,在周寿到城门的时候,他也早已在城门前面等着了。

    毕竟这可是潘宣抚使亲自举荐的大果农,也是湖州城招安的白莲叛军首领的父亲,更别说他在宜兴城待了两年,也听过“周寿枇杷”的美名。

    有这样的人助他们宜兴种果树,那他们宜兴城岂不是过几年就能成为这江南地界下一个洞庭山,百姓们过上靠着卖果子就能富裕的日子!

    果树苗经人拉走,放在树林中间,等待着黄昏时分栽种,周寿则与袁县令商谈助农一事。

    袁县令说道:“本官久闻丈人于枇杷一道声名远扬,所植周寿枇杷冠绝江南,远近皆知。今丈人到宜兴来,实乃宜兴之大幸,且蒙潘宣抚使举荐,是以本官欲上书常州府,请丈人出任农师,以广传技艺,不知丈人意下如何?”

    周寿连忙摆手,说道:“小民乃是一介农夫,有幸得潘宣抚使青眼,哪里值得上大人如此高看?我既是潘宣抚使一封信叫来,本便不求什么,只想要尽心竭力,为这宜兴城种好果树……”

    袁县令不赞成地说道:“丈人助我宜兴城是天大的情分,我府衙怎能不有所回报?若能请得丈人出任农师,不仅宜兴百姓受益,更是我常州农事之幸。望丈人莫辞辛劳,受此一职,本官定当竭尽全力以成丈人之志。”

    周寿还是推拒,“大人言重了,小民只是个果农,若能为宜兴种出好果,便是小民之幸,至于农师之职,小民恐不胜任……”

    袁县令见周寿谦逊,又连忙说道:“丈人何必过谦?潘宣抚使举荐,自有其道理。本官深知丈人之能,此职非丈人莫属。丈人有什么要的尽管说,本府为提供一切所需,确保丈人能施展所长,造福一方。”

    周寿听他此话,犹豫半晌,而后说道:“既然大人如此看重,小民也愿为宜兴百姓尽一份力。只是小民有一请求,望大人能允许。”

    袁县令忙道:“但说无妨,只要本官能做到,定然答应。”

    周寿说道:“一来小民种树多年,深知农事艰辛,我虽于此种植,尽心竭力育种,却不一定能种出那梅溪县果来,皆因水土不同。”

    袁县令听后说道:“此乃应有之意。”

    周寿忙说道:“小人还有其二,我周家世代种枇杷,从来没出过梅溪县,祖辈家法乃说技不外传,不然便是不肖子孙。可如今小人感念潘宣抚使大恩,愿将此计献出,却又唯恐违反祖训,是以这几天来心中惴惴,于昨日想出一个万全之法。”

    袁县令听他一言,也觉得他们宜兴城要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