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掀翻大宋: 240-2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40-250(第4/13页)

如果说北宋军队还有哪支能够抵御西北,除去西北军,就只有江南军了。

    赵桓于是暂时放下了心中的成见,在此危急时刻,反而有些盼望潘邓的到来,心想有能之人不必多加苛责,他只要能来汴京城救火,就是忠臣良将。若是大宋真能平安渡过此劫,自己日后也真做了皇帝,必不会薄待他。

    *

    前朝商讨对策,赵佶在自己的寝宫中也在琢磨着究竟什么时候逃跑,往哪儿逃。

    杨戬和蔡攸、王黼等人根本没去前朝,而是围在太上皇身边,劝道:“陛下,你快走吧!”

    赵佶也挨个劝道:“杨卿家、蔡卿家、王卿家,你们也走吧!”

    杨戬几人根本就没想留在汴京,就等着太上皇说这句话呢,听了之后忙不迭的答应,“陛下,咱们一块走!”

    赵佶察觉到一丝不对劲,他和宠臣之间一向无可不言,问道:“几位卿家因何不留在汴京?”

    杨戬说道:“现在一众朝臣都围在新皇身边,哪里有人再来看望陛下?臣等担忧陛下南下遇险,愿为陛下保驾护航!”

    赵佶顿时内心感动,连连说好,准备带着他的宠臣们一同南下。

    王黼和蔡攸对视一眼,他几人说是担忧陛下,实际上是保全自身,只因新皇即位没有三四天的功夫,朝臣便向着他们这些昔日太上皇身边的红人发难了。

    太学生陈东直接上奏皇帝,要求处置奸臣,他把蔡京、童贯、王黼、杨戬、梁师成,李彦几人称为“六贼”,请求皇帝诛杀几人。

    如今前朝也不知在嘀嘀咕咕商量些什么,几人内心惶恐,生怕过不了多长时间,新皇帝就要找他们清算了。毕竟金军南下,总要找人背锅,从前太子就看他们几个不顺眼,如今怎能轻易放过?

    真是苍天无眼!从前谁能想到陛下鼎盛之年居然就要退位,新皇这么快就即位了!早知道他们就多拍太子马屁了,何必对太子诸多冷眼?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世事无常也!

    赵佶收拾了包袱想要走,然而朝臣却不会轻易让他离开,太师陈文昭劝道:“陛下何故欲弃城而逃?此乃危急存亡之秋,陛下身为一国之君,万万不可离去!新皇刚刚即位,根基未稳,若陛下此时弃城而去,士卒见了必会军心涣散,届时无人守护城池,百姓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后果不堪设想!陛下,万望三思而后行!”

    赵佶背上了道德枷锁,抱着行李包袱在寝宫多待了两日,十一月初五,北边突然传来奏报,黄河失守。

    赵佶当夜二更天就从通津门水路出城,带着自己的宠臣后妃一路南逃。

    *

    “黄河怎么会失守?来的是西路军还是东路军?”

    开封就在黄河以南不远,黄河失守,他们也危险了。

    传信的虞侯官说道:“西路!粘罕早已经过了太原府,到了黄河北岸边上,南岸没有守军,他们乘着小船不几日就能渡过来了!”

    不少人显得十分惊异,他们原以为先南下的会是东路军,只因郭药师投降,常胜军倒戈,东路无力抵抗,可如今怎么却是西路先崩溃?

    余深急忙问道:“如今东路怎么样了?”

    此时并没人知道燕山府最新的战况,新的战报过了一日传来东京城,完颜宗望被打退几十里,驸马董都尉重新夺回燕京城,而郭药师诈降只是迫不得已铤而走险的权宜之计。

    众臣面上欣喜,虽然西路军南下,可东路峰回路转,金军竟然被董平和郭药师联手由败反胜拖住脚步,再南攻不得,不少人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说明即使西路军快速南下,他们在汴京城只要守住城池,阻拦一支金军军队,耐心等待几天,等到勤王大军到来,就能平安度过了。

    众人心下松快了些,可童贯心里却灌了黑水一般。陛下派他和董平二人分别镇守西京和燕京,他两个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如今金军南下,他跑回汴京城来,而董平镇守北疆,两相对比,他已略逊一筹;后来郭药师投降,本以为此事便能扯平,却没想董平竟然把郭药师又抢了回来。

    诈降?呵呵,骗鬼呢!那姓郭的怎么可能是诈降!

    想他当年在雄州之时,就已看出郭药师此人心中无定数。当年金国向大宋索要辽国降将,他交出几人之后,那郭药师看他的眼神就不对劲。后来他那劳什子常胜军也不听管教,里面全是辽人不说,还不听汉人的话,只听他郭药师一个首领的。如此狼子野心,他要投降金国一点儿也不奇怪!可董平却还要包庇他!

    那姓董的是疯了不成?包庇叛逆,岂不也是谋反之罪!童贯眼见着朝臣都为此事欣喜,心中知道不是把事说明的时机,回到家中之后派手下参军去燕京调查此事,定要将他二人罪行挑明!

    *

    黄河失守,距离汴京城已没有两日路程,汴京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太上皇已走,太学生陈东二次上书,要求惩治六贼,皇帝终于听取劝谏,处置奸臣。

    最先倒霉的是王黼和杨戬,之后就是梁师成和李彦,他几人虽跟随太上皇逃跑,可赵佶心中恐惧,自己乘了快船先行,将一众宠臣和嫔妃落在后面,四人被赶上来的官兵抓了回去,抄家处死。

    此除奸臣并不只是除太子心中之恶,而是借此把金军南下,太上皇的错误归到几个奸臣身上,叫百姓惶恐惧恨的心有个发泄口,安定民心;新皇处置奸臣,也有利于朝中大臣调整自己的位置,划清界限,重新战队,聚拢在新皇帝身边。

    同时给事中吴敏和太师陈文昭又推荐了太常少卿李纲守卫汴京城,赵桓不知此人能力如何,但无论怎样,都比父皇给他留下来的童贯要好。

    如此一惩恶贼,二守汴京,赵桓即位之后做的两样举措十分恰当,朝中也有不老臣夸赞新皇临危不乱,能主持大局。赵桓内心的惶恐渐渐放下些许,坐上那把人主之椅,也能渐渐放松下来了。

    第244章 兵临城下

    新皇逐渐有了皇帝威仪,朝中大臣心思也活络起来,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太上皇跟前得力的臣子,新皇帝不一定用得惯。时局动乱之际就是朝堂重新排位置之时,主和派更是想要借着新朝翻身,把曾经的主战派狠狠踩在脚下!

    大臣们蠢蠢欲动,皇帝也恰好需要重新组建自己的班底,他需要一群能为他出谋划策,听他号令的人,此时黄潜善适时进言,“陛下可还记得李相公?”

    李邦彦?赵桓想起了这个自他做太子时就时常照顾他的二府宰相,后李相公因江南两罪臣私建盐场一事受到牵连,被父皇贬谪。

    黄潜善说道:“昔日太上皇将李相公贬谪,至今已数载,李相公素怀忠诚之心,多年来一直深感愧对陛下。前几日,他特意托人送信给我,得知开封告急,言愿在此金军攻城的危急之时,为陛下守城安民,以弥补往昔之过。”

    赵桓听了此话心中甚慰,他这些日子,虽说是做了皇帝,却也没少受大臣白眼,好似自己怎么做都不和这群读书人的心意似的,他虽说本性宽和仁厚,内心却也有些失落。

    如今听李邦彦一言,便觉得李相公始终如一,乃是真心辅佐他之人,遂召李邦彦回京。

    以赵桓心中所想,愿奉李邦彦为当朝太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