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70-180(第33/33页)
皇帝下令成立育种司,还在豆腐村盖了育种司衙门,划拨了周围三千亩良田做试验田。
这六年里裴长青一边带着孩子们读书科举,一边带着阿年几个帮育种司衙门培养人才,还带着阿年几个编写了一本《新农书大全》。
这本书教人们怎么高效种田,内容丰富,涵盖了堆肥、整地、改良土壤、选种、育苗、灌溉、施肥、虫害、间作、轮作、混作、收割、应付恶劣环境,还有嫁接、授粉、杂交等知识。
有些东西高里正这个老农人都没听过,但是不妨碍他学得认真。
如今农书大全已经增补了第三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育种司的试验田也扩展到六千亩,除了三千亩的玉米试验田,还有一千亩的小麦试验田,一千亩的棉花试验田,一千亩的水稻试验田。
至于没出息的那几样,一样一两亩试验田足够用的。
这几年育种司一直给朝廷提供玉米种子,如今已经到了第三代。
玉米亩产量从原本的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如今水肥足的话能有将近400斤,不过这只是试验田的理想数据,大田种下去也就250-300斤产量。
即便如此,朝廷也觉得相当高产,这已经超过小麦约等于水稻的产量。
可玉米浑身上下都有用啊,玉米秸喂牲口,根茬儿烧火,玉米既能当牲口的精饲料,也能养活人口,甚至遇到饥荒那个玉米芯也能磨碎掺在粮食里果腹,总比树皮有营养呢。
而且玉米喜水但是又不需要很多水,它一定程度上比小麦更耐旱,哪怕土地贫瘠一些也能收获。
所以它很适合北方一些地区。
而成阳县这里无论气候、降水等也都适合玉米,所以更容易丰收。
南直隶将原本不适合种水稻,勉强种了小麦谷子的农田都拿来种玉米,收获翻两倍不止。
连带着各地知县、知府都跟着受益,政绩考评基本都是优。
一个玉米给大庆带来很大的变化,真是从上到下都欢喜,高里正自然也喜欢得很。
你说说你地瓜土豆花生就不能像玉米南瓜这么出息?
二郎听番商说那个地瓜土豆的在海外亩产可达千余斤,来这里是暂时水土不服,习惯就好了。
哎呀俺滴老娘哎,要是那样,谁还愁没饭吃?
这天底下还能饿死谁?
“得相信二郎和阿宁!”高里正郑重其事地给祖宗上了三炷香,让他们不用保佑家里人平安发财了,平安指望商行货运队,发财指望阿宁,“你们保佑一下那地豆子、地丝瓜、地葫芦的争气点就行了,要是天下无饥馁它们功德无量你们也积阴德了。”
跟陶氏躺下的时候高里正还嘀咕呢:“今儿十八了,二郎昨儿就考完试了,十天顶多半个月就该出成绩的。嗯,二郎肯定能高中。”
陶氏笑道:“那肯定的,去年曾通判和几位大人不是特意将二郎叫去试了试他的学问,说他火候到了么。”
高里正:“其实三年前也差不多的,说中是能中就是名次会靠后,二郎说不如再等等,待他学得更加通透些,届时乡试之后直接上京参加会试,否则勉强中举也没把握参加会试,还是要等。”
他是真佩服二郎和阿宁这夫妻俩,怎么就那么胸有成竹,那么气定神闲,真是不骄不躁,不得不说一派高人风范。
那气度和涵养,高里正觉得见过的知府大人也比不得他们。
大人们终究是盼着高升,醉心仕途、权力,可这俩人你没法说,他们不慌不忙,却把该做的都做了,该得的也都得到了。
嘿嘿,二郎中举以后再中进士,哈哈,高里正乐不可支。
他们村要出个进士啦!
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高里正每日里乐乐呵呵,转眼进入九月,秋高气爽,风清雾凉。
这日高里正骑驴去田里监督种冬小麦呢,傍晚准备回家吃饭再去扫盲班巡视,就见一行人骑快马飞奔而来,马蹄声脆,卷起滚滚烟尘。
高里正心头一颤,“哎呀,来了!”
果不出他所料,来人正是前来报喜的,自己村的运输队青年和应天府报喜的差役们碰头结伴儿一起回来了。
“喜——报——
捷报贵村老爷裴讳长青高中南直隶乡试第一名解元——”
解元什么的老农民不懂,但是第一名懂啊。
不等高里正从惊喜中回过神来,附近干活儿的人已经纷纷跑过来,“二郎高中啦!第一名啊!”
“哈哈,我就说二郎肯定行,真厉害,第一名哎!”
“来年不得考个状元回来?”
“保准儿的!”
众人高兴得很,一番激情无处发泄,就给高里正抬了起来。
高里正惊呼连连,“放下,快放下!是二郎高中解元,又不是我!”
他还得招待几位差爷呢。
裴大伯三叔四叔等人已经闻讯飞奔而来,帮忙把报喜的差役和沈宁打发回来送信的青年一并迎回家。
而此时沈宁和裴长青带着裴父裴母、珍珠和阿年等人已经坐船离开应天府,傍晚抵达桃源驿站,在此投宿歇息。
一下船,二蛋和二丫就各有分工地去安排食宿事宜。
前两年沈宁去南京开了铺子,把张氏母子,以及大丫二丫和香蒲、二蛋调过去负责。
如今铺子一切正常,张氏完全应付得来,沈宁这一次就另外送俩学习班的学徒过去,把二蛋和二丫带回来,打算带他们进京见世面。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