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子: 6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小皇子》 60-80(第16/68页)


    至于纪国?

    四公子是天下十名士来选, 纪国这次只来了一个公子凌, 公子凌还扔过其中名士祁先生, 所以这次四公子跟他肯定没有关系。

    所以昌国四位公子还是有些信心。

    但名士还没开始呢, 昌含笑就说这种话?

    纪凌的反问让昌含笑愣住,立刻对昌国公子们道:“说笑而已,公子不要当真。”

    等昌含笑再想找公子凌, 人家已经去找相熟的人聊天了。

    他们这边说什么别人不知道, 不过算是缓和气氛, 天下两股势力没那么泾渭分明。

    加上诸侯馆前面的空地极大,园子各处的花开得极好,专门作为名士会开始之前的交流,郑国努力说和,气氛也融洽起来。

    纪凌带着杜或跟锦涌,要找的肯定还是仪先生跟公子卢。

    算起来,他们也有三年未见,上次说话也是走个过场,现在才真正坐在亭子内聊天。

    杜或跟锦涌,还有跟着的纪国士大夫,很多都受过他们二人的教导,此刻也跟着打招呼。

    等大家离开,纪凌才道:“仪先生跟公子卢近些年如何?”

    两人对视苦笑。

    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

    其他事不好讲,但有些众所周知的可以拿出来絮叨。

    “卢国官学要靠我们,又不信我们。”

    以前还好,因为官学正式成立,仪先生跟公子卢有在纪国的经验,自然成为砥柱。

    但慢慢的卢国跟纪国交恶。

    两人因为跟纪国关系很好,所以被人针对。

    特别是打仗之后,彻底断了联系。

    因为盐的事牵扯到卢国大部分卿士,卿士们不高兴。

    珍珠牵扯到国君跟上卿卢山鸣,又是一桩事。

    若不是两个人教学确实厉害,还有些学子从他们手里出来,估计处境更加艰难。

    不过两人早就被剥离出来,成了只讲课,不参政的局外人。

    如果他俩只是单纯的教书先生倒也算了。

    他们的职位类似于纪凌,耘先生在纪国国子监的位置。

    不仅要管教学,还有国子监的运行,官学的铺设等等。

    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两人的能力。

    更别说公子卢还是国君的儿子。

    这样一来,手里没有权力,生死就在别人一念之间。

    公子卢是卢国国君第七个儿子,处境本就艰难,现在又被架在这种位置。

    所以两人头疼得很。

    纪凌看着,最后道:“是不是他们想利用你们来对付纪国?”

    公子卢无奈:“瞒不过你。”

    如果只是单纯跟纪国关系好,那倒还好,两人处境不至于这么惨。

    定然想让他俩做事,而两人拒绝。

    对于纪国,两人还是很有感情的,再说本就是卢国先出兵。

    反正内里的事多说无用,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杜或道:“那我们说话,会不会对你们有影响。”

    说完,杜或还有点跃跃欲试。

    那他俩要不然到纪国吧!

    杜或溢于言表,众人忍不住笑。

    纪凌就没这个想法。

    两□□儿都在卢国,放在早些年,还能想办法接他们出来,卢公也会放人。

    可现在着实不行。

    那种谋士去往他国,国君放其妻儿的礼节早已不复存在。

    在一次次异姓对王权的挑战,其他阶级对诸侯的侵犯中,周制早就名存实亡,只是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一用。

    事情算是两面性,不能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评价。

    只能说历史的进程,不是他们能阻拦的。

    而且两人对卢国感情极深,根本不可能离开。

    不过,他们说话会不会有影响?

    肯定不会。

    因为随着各国到来,僵局一次次被打破。

    郑国人跟昌国,卢国人都能说话。

    赵梁之间也在聊天,甚至百万国的人都在里面谈天说地,早就没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

    虽说周制名存实亡。

    可他们都是周,语言文字同宗同源。

    大家互相数着,全部都能攀上亲缘。

    打归打,真坐在一起,还是能说到一起去。

    公子钦跟纪叔公天天被各国人围得团团转。

    不是在问种田,就是在问恶金。

    两人挑能说的说。

    纪国的水平早就甩开天下一大截,有些东西告诉他们也无妨。

    这本就是交流会,不拿出点真东西怎么交流。

    这些都在纪国的准备当中,大家都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但就算漏出这么一点,已经够很多国家消化的了。

    于是,纪国人算是名士开始前的清流,其他各家都在讨论诗歌,以及奉行什么道路,坚持什么理论。

    只有纪国人讲种田,讲打铁,讲施肥,讲怎么修路。

    务实到了纪凌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纪凌倒是在听各位大家的想法。

    很多东西他那个时代也有,可各种思想的碰撞怎么都听都听不厌。

    对于上古典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每个人解读的又很有意思。

    纪国对这些理论部分确实缺失。

    好在他们还有耘先生跟他的弟子。

    耘先生同样也准备了讲学,他讲的是教育。

    教育二字说起来简单,但说上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他作为纪国国子监主簿,很有独到的看法。

    郑伯见此心里颇有些欣喜,名士会终于有些样子,虽然花钱花的肉疼,但值得。

    郑国也因此恢复了些名声跟生机,都城也因为各方来人变得热闹,冲淡去年带来的阴霾。

    国都很多店铺掌柜同样高兴,郑锡走了之后,郑国就没这么高兴的时候了。

    纪凌跟杜邗,锦涌在郑国国都逛街时,频频听到身边人讨论,一个是感叹郑锡,另一个是郑国好像好起来了。

    想必后者就是郑伯费心尽力办好这件事的缘故。

    街上还有些小酒馆则在谈论此次来郑国的公子们。

    除了纪国只来一个低调的公子凌之外,其他各国少的来了四个,多的来了七八个。

    三四十人选出几个,太难了。

    不过大家一致认为,公子庆肯定落榜。

    谁让庆国都没了。

    想当年他还是四位公子之首,博学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