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00-110(第21/31页)

,他建议我将病人带来,缉儿这辈子或许无法摆脱此病痛了。”

    作为父亲,荀攸此刻的语气充满了失望与叹息,荀谌一时之间亦有些无言。

    此种时刻,似乎说任何话语皆于事无补。

    但他此刻似乎又明白了,将军重视培训医工的缘由。

    统治者为了管理之便,将不同之人固定于特定的阶级位置,虽有利于统治的稳定,却阻碍了诸多事务的进步。

    许多人在拥有权力之后,都会拼命想要稳固手中的权力,然而将军此人却洒脱豪迈得很,他似乎更加理解了将军当时所说的那段话。

    “公达,何以治鲁?”

    荀谌突然发问,表情严肃。

    荀攸露出诧异的眼神,见叔父神情认真,他恭敬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举贤而上功。”

    “所以公达亦不认同尊尊亲亲?”荀谌紧接着追问。

    荀攸点头,郑重地说道:“齐国鲁国最终皆灭亡了,但至少齐国曾强大过。”

    方才荀谌所问之句,实则是当年姜太公与周公姬旦的一段问答。

    当年姜太公问周公姬旦何以治鲁?周公的答案是尊尊亲亲,姜太公言鲁国自此便会衰弱。

    而周公姬旦询问姜太公何以治齐,姜太公的答案是选贤任能,而后周公姬旦断言齐国未来会有弑君夺权之人。

    后来之事果然如这二人所预测那般,这两个国家皆存续许久,一个愈发衰弱,一个最终被田氏代齐。

    “看来公达与将军的想法倒是一致,既然灭亡是注定的,自然要轰轰烈烈赴死。”

    此言一出,荀攸甚是震惊。

    “叔父与将军竟然讨论过此问题?”

    “自然如此,难道公达不觉得,将军的执政举措,如今能够使昭国愈发强大,未来或许会有齐国的结局。”

    荀谌的这番话坦诚而直接,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

    这令荀攸下意识地询问了一件事。

    “所以这便是昭国让书籍皆有句读的原因?”

    此言一出,荀谌瞬间笑出声来,脸上满是赞赏。

    “公达你还是一如既往地敏锐,果然留意到了此事。”

    “此乃将军所要求的,公达觉得将军此举将会如何?”

    虽此前已有所猜测,但荀攸此刻仍是颇为震撼,他深吸一口气道。

    “天下汹汹。”

    “所以昭国并未宣扬此事,只是公达你太过敏锐。”

    荀谌微笑着说道。

    被接二连三地震惊,即便早已知晓昭国诸多奇异之事,但此刻荀攸还是不得不感叹一句。

    “古之强者,皆无畏于死亡,将军这般,确为豪迈不羁、气吞山河之人物。”

    关于二人所讨论的句读之论,其实就是古代版的标点符号讨论。

    我们都清楚,古代的典籍普遍皆为竖排,并且是从右至左的排列方式。

    这最初的缘由乃是因为竹简与龟甲通常是用刀来进行刻写,从右边往左进行刻写更便于操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的书写习惯。

    当然,其中还有诸如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反正最初这种书写形式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现实状况,包括材料、工具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实际上,标点符号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不能说标点符号这种东西是未来才被发明出来。

    在秦汉时期,人们会运用一些圆点、曲线、折线等等来作为断句的标点符号,这种做法自古以来就有。

    然而,其使用并不规范和统一,不同的文献和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断句方式。

    之所以在一些书法作品中看不到标点符号,那是因为书法作品往往追求艺术上的美观,为了达到整体的美感效果,便直接舍弃了标点符号。

    实际上,在诸多交流信件的往来中,如果没有东西来进行断句,那么根本就无法确切知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只因为没有标点符号这一辅助断句的事物,常常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所以在这个时代,倘若书籍当中有标点符号来进行断句,也就是这个时代所称之为的句读。

    这并非稀奇之事,因为这一事物原本就存在。

    但是,众人在通信交流之间虽说可以自行断句,但却无人胆敢在各类儒家典籍中标注句读。

    这主要是因为,受限于科学技术的缘故,秦汉传承下来的典籍,实际上基本上都属于家学,也就是众人通过口口相传、背诵的方式传承下来。

    这就导致不同的家学,所传承的内容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也致使众人的断句方式各异。

    再加上还有异体字、通假字等等情况,所以不同家学所传授的典籍内容,其意思或许都教导得不太一致,断句就更不可能相同了。

    这也是后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何会有众多版本的原因所在。

    只因为这等事宜,他们自己争吵了数千年都未能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

    但其实这件事情,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儒家典籍当中内部作为研学的态度来进行争论,那也就罢了。

    然而后来不知怎么发展的,标点符号这一事物虽然一直存在,但后来又形成了用“之乎者也”等一些语气虚词来断句的传统。

    所以孩童想要学习,不论是学习经史典籍,还是学习基本的知识认知,从一开始就必须跟随启蒙老师来进行断句。

    因为书本上是看不到标点符号的,只能跟随老师学习,才能够搞清楚这本书到底是如何断句的。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直接致使学习知识的成本大幅度提升,简直形成了一个极高深的门槛。

    间接导致了对知识的垄断。

    而后这群文人还热衷于通假字、避讳、代指、隐喻等手法。

    如果没有一个启蒙的老师来教导学生将这些内容看懂,普通人根本就无法进入文人的圈子。

    而后来有个十全老人,搞了个四库全书,里面竟然一句标点都没有。

    实际上在带清时期,民间的书籍是有标点的,但是官方极为排斥,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一种倒退。

    所以杨秋在昭国的诸多书籍上启用了标点符号,并且大量应用。

    这件事情其实虽然与汉廷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倒也不算是开创先河,因为这一事物众人都曾经使用过。

    但倘若将其用在儒家典籍之上,这才会变成一件大事。

    因为众人的版本各不相同,就如同今古文经之争一般,会吵得不可开交、翻天覆地。

    所以对于儒家典籍,至少从外面的书坊能够买到的书籍当中,其实并没有儒家典籍售卖,因为杨秋也担心惹出麻烦。

    她若是直接印了一大堆儒家典籍,并且还搞出一个官方版本的断句,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