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掀翻大宋: 230-2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30-240(第11/13页)

鱼样子,要是他说,这东西更像是大鹅肝。

    一边的小厮见大官人疑惑,笑着解释道:“这乌鱼子,乃是子鱼肚子里面的鱼籽,取出来后先晒后熏,一只鱼也就二两子,干后切成薄片,软糯弹牙,入口即化,唇齿留香,乃闽中最佳!”

    几人这才明白此为何物,纷纷品尝,果然滋味甚好。

    潘邓亲自为宴观察使斟酒,说道:“大人远道而来,我却未曾远迎,如今略备薄酒,还望大人见谅。”

    宴眘哈哈一笑,捋捋胡须,也拿起酒杯,说道:“潘大人外道了,我早就听说大人之名,如今到此,这苏州府果然名不虚传!”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潘邓这才说起正事,“我早年没来江南之时,便听过南边学风昌盛,后来到了苏州,才发现确实如此。此地学子众多,百姓向学,只苦于入仕艰难,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罢了。恰好此次几位大人来此,若能借此时机在此举办文会,邀江南学子聆听几位大人讲学,定能激励学子奋发图强。”

    席上三人一愣,要,要开什么?什么文会?来时也没人和他们说过这些呀!

    潘邓微微一笑,道:“如今不兴科举,只以太学取士。然而太学只在东京一地,选天下学子,优中选优,尖中拔尖,对天下学子来说,机会何其渺茫?我在苏州府四载,深知士人心中忧虑。如今不知能否长留苏州,愿在临走之前,再为苏州办件实事。”

    宴眘看着潘邓,只见他眉目舒展,神情平和,身着一身官服,既有上官威仪,又怀赤子之心,心中动容,拱手道:“既是潘宣抚使相请,又是惠国利民之事,我等怎会回绝?为江南学子传道授业,也是我等在朝为官之人该做之事。”

    *

    事情商定,几天之后,潘宣抚使府上发帖子邀请江南各地的书院学子来此参加文会。消息传出,各府纷纷响应,潘邓是当朝太师的弟子,他来到江南宣抚此地,本就让许多不得志的士大夫子弟看到了仕途的希望,如今又有京城的高官前来,众人争相来此集会,一时间苏州府内热闹非凡。

    潘邓此举却不只是为了叫两路多些人才,能入朝为官,在朝中也多些家乡人;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文会,宣扬文风,叫老百姓多送自家子女出来念书。

    知识没有国界,掌握知识的人却有故乡,教育乃是国之根本,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为苏州府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他这几年在苏州费心不少,眼见着此地发展起来,定要为此地多留些有识之人,叫苏州府能长长久久顺遂下去才好。

    文会当天,春日暖阳高照,明府尹亲自主持,众多士大夫子弟和学子们齐聚一堂。

    宴观察使三人都穿了压箱底的板正衣裳,纷纷上台传授经世致用之学,学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此会一连办了十天。

    潘邓也趁此机会,参加了苏州府纺织园区不远的学校的建成剪彩,这所“苏州纺织子弟小学”便是李大官人为本地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建立的蒙学,在建成仪式过后便预备进行招生。

    此消息传出,苏州府富户和大小官员们为了结交宣抚使,不管家里有没有适龄孩童的,纷纷都想送自家子孙入学。

    李大官人连连推拒,声称自家纺织子弟学校只招收职工家里小孩,不管是苏州纺织厂的,水泥厂的,还是和他有生意往来的,具都有名额。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众人暗自琢磨了几天,在第一届“新青年创业大赛”之中拔得头筹的苏北五金便联合了其他几家新商号,在苏州府郊区建起了“子弟学校”。

    苏北五金的东家薛明达在自家“五金子弟小学”剪彩之际,说起建这所小学的初衷,侃侃而谈,“吾只经纪出身,不读诗书,却于一日听得潘公一言,受益匪浅,乃‘夫教育者,国之大本也,若天下之人无论贵贱贫富,皆能受教,此为大同’。今吾等商贾,虽无官职,然亦有兴学育才之愿,愿以此校为始,为寒门子弟辟一求学之路,使人人皆可读书明理,他日或能成才济世,亦为家国添一分力,此乃吾辈之愿也。”

    此话与“苏北五金薛明达剪彩图”共同印在了《江南风尚》三月刊之中,在这篇文章之前,便是京城观察使宴大人于苏州府文会讲学一事。

    宴眘三人人手拿了一本《江南风尚》,在报导文会的那篇文章之上看了又看,而后宴大人合上书页,靠回椅子里,颇为满意。

    他这些日子忙于文会讲学,每日晚间都要预备第二日讲学内容,颇为费心力,因此都没有好好巡查苏州府。

    不过也没什么巡查的必要了,此地文风兴盛,百姓安居,又有能臣干吏镇守于此,还能有什么不好的不成?

    太子殿下还是太过谨慎了。

    第240章 观察使还朝

    宴眘此次南下,起因就是朝中有人提起江东、两浙宣抚使潘邓在外太久,请求召回,而后太子复议。

    皇帝陛下犹豫不决,此提议虽然有理,但实在有些死板,江南一地本就战乱频发,潘邓既然能平定两浙,而后恢复生产,每年又都有高额税赋流入东京,便让他在外又有何不可?

    可此事既然有人提出来,也不能一直悬而不决,皇帝便想要派人去江南考察一番,亲眼看看江南如今是什么样貌,再做决断。

    南巡之事已经定好,但人选上却着实要好生考虑,几方争执不下,最终决定派刚刚回朝不久,又以刚直出名的宴眘南巡。

    宴眘虽是太师引荐,但心中也认同太子所言,潘邓身为江东两浙宣抚使,掌管两路军政大权,权柄过大又远离中央,至今已在外四年,无论如何还是早回来的好。

    宴眘带着这样的念头来到苏州府,可他在江南待了这些天,不知不觉之中,想法却已全然改变。

    且不说潘邓此人一看便是忠义正直之人,就说他的治理之能就已是罕见。

    官场之中,寻常官吏士大夫,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职事者,比比皆是;然而,能够运筹帷幄之、掌管一地大小事务,使其井井有条者,却寥寥无几。纵有能人,能治理好一县一府,已然殊为不易;而能将一路地区,涵盖大小十几州皆掌控于股掌之间,使其欣欣向荣者,则是凤毛麟角。

    然而此人不仅能够将两路军政大权牢牢握于手中,更能让这两地按照他的宏图伟略,稳步向前,蓬勃发展。如此贤能之人,于百年之中,能有几人得见?

    如今州府长官三年一换乃是常例;一路长官,最多任职五年亦需另择贤能;至于武官,虽有任期较长者,或可在一地都监十年之久,然其职责仅在军事,不涉政事。而那些真正管政事的文官,区区三五年任期,又能真正落实几项利民之策?

    庸碌之辈,自是谈不上改革之事。若有一地有幸得遇贤能之士,其虽能大刀阔斧,力图革新,然行进途中,往往便已奉命易职,调往他处。倘若后任太守能够继承前人之志,继续推行既定之策,自是幸事;然而,若继任者无德无能,仅以一己之私,妄加改动,狗尾续貂,那前人费尽心力所为,岂不付诸东流?非但无功,反而劳民伤财,徒增百姓之苦矣。

    今江东一地,幸得如此贤明长官。潘邓此人非但自身才德兼备,足以兴利除弊,振兴江东;且更不以苛政扰民,能使士农工商各守其分,在规范之内自由蓬勃发展,令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