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掀翻大宋: 230-2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女巫文学www.nw8.cc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30-240(第13/13页)

南一地反贼频出,不似中原稳固。手里没权,怎么给你们老赵家办事!

    陈文昭上前一步说道:“臣曾闻潘宣抚使在江南建书院不是为了江南学子,却全是为了江南百姓。”

    “哦?”皇帝对于太子之言,本没有太过放在心上,听太师所讲,却颇为疑惑,“潘卿家建书院怎不是为了江南学子?”

    宴眘便说道:“……只因潘宣抚使所建之学院,全是蒙学。”

    蒙学?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既然是建了书院,为何只建蒙学?

    宴眘解释道:“依臣之见,此番举措,实因苏州府近年来蓬勃发展,大小工厂林立。许多城郭户家中,夫妻二人皆投身工厂劳作,甚至家中老妪老翁亦出门做工。白日里,家中孩童无人看管,故而苏州的托儿所与职工子弟学院才会应运而生。”

    众人闻此解释,心中豁然开朗。除去潘邓为何在苏州府建蒙学之外,竟能从这句话中听出苏州府的繁华盛景。

    夫妻二人皆外出做工,这在寻常地方已是罕见,更何况苏州府工匠的工钱颇为可观。如此一来,一家该会多么富裕?想必不靠田产房产,也能过上岁岁有余的富足日子。

    怪不得苏州府年年赋税拔得头筹,果真是个富得流油!苏州府的繁华,怕是早已超乎从前。

    赵佶也点了点头,“建蒙学也好。”潘卿家在信中都和他说过的,家庭里多一个人出来做工,苏州府的经济增长总值就要增加一半,建了蒙学,家里女眷不必守着孩童,如此一来,才能税收增长。

    不过他此时最在意的却不是蒙学的事,而是那可以让田产增产三四成的良肥,“那肥料真如土地公公所说,能让田产增收三成?宴卿家可去看过?”

    宴眘捋须,呵呵一笑,便和皇帝说起了他在江南考察官营肥料厂,与看那农师前两年记录之事。

    皇帝与二府大臣听得聚精会神,都赞叹有加,只太子一人在旁边静静站着,显得格格不入。

    他冷眼旁观朝臣,转而对整个陈党都愈加不满。

    陈文昭瞥见太子,心中叹息。

    自他早年借蔡太师之势来到京师,晋升二府之后,太子看他就不顺眼,一直持续到现在。

    太子此人性情天真,不能理解有识之士在党争的漩涡中挣扎,没有一人能够独善其身,他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认为陈文昭之流也不过是另一个蔡京,而潘邓不过就是陈党在南方的朱缅,这师徒二人都是他父亲身边的奸臣而已,而宴眘也是他结党营私的罪证。

    若是太子哪日做了皇帝,怕不是第一个就要朝他们下手。

    陈文昭心中苦恼,他自己也就算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本是当朝皇帝的太师,不被新皇重用,也在情理之中。可潘邓仕途还长,他这小小学生往后又该如何是好呢?

    *

    皇帝听了一下午南边的事,心中深感国富民强,待到退朝之后,他踱步来到自己的收藏室,环顾四周,心旷神怡,左边陈列着政和系列,右边则是宣和系列,而正居中悬挂的,乃是北方燕云十六州的舆图。赵佶望着这幅舆图,顿觉心满意足,内心一片充盈。

    以前那种需要道教尊号来填满内心的想法渐渐淡化了,他上月看了潘卿家所著的土地公公故事,起先还觉得此神仙如此神通,定要有尊号才行,潘卿家竟然只字未提,未免太过外行。后来把那小故事看了又看,洒然一笑,竟然也不是在意了。

    不过边陲之地,又紧靠海岸,还是不容轻视,不宣扬道教,也要防止白莲复辟,还得让潘邓继续教化愚民才是。

    太子还是太过年轻,竟然看不出潘卿家开设蒙学,还有这方面的顾虑。皇帝摇了摇头,这天下朕还得多加看顾,多多历练太子几年呀。

    *

    汴京城外,马扩风尘仆仆,跑马回了京城,他神情忧虑,沉默不言。

    去年年底他曾带着大使团出使金国,因为路途遥远,外加上使者众多,因此一来一回走了三个月多之久。如今返还的使者还在路上,再过几日就能到达京畿,他身为正使,心中惴惴不安,便先行回归汴京城面见陛下。

    赵佶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接见了马正使,马扩与皇帝说了这几个月以来出使的种种事情,最后说道:“……我第一次北上金国,不过是八年前的事,如今再到此地,就如翻天覆地,全然不同。”

【请收藏女巫文学,nw8.cc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